引用本文: . 3000 公里白衣情,一片冰“心”向昆仑——记心理卫生中心援疆干部的一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2): 1637-1639. doi: 复制
克拉玛依,坐落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与成都距 3000 公里之遥。
李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1 名光荣的援疆医生。在过去的 1 年里,任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2017 年 7 月,中组部、教育部下达了“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李喆副主任医师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援疆。
1 舍小家顾大家,远赴克拉玛依
“援疆最大的苦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愧疚。”
在接到援疆的通知后,李喆立即报了名,但静下心来后,家庭情况又现实地摆在面前:妻子是护理工作者,日常工作已经非常繁重,家里还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大的小孩 2 个月后就要上一年级了,小的才 1 岁……我不在身边,妻子能独自撑起一个家吗?
一边是自己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一边是自己的理想和援疆情怀,李喆也有了一丝顾虑。然而这个时候,通情达理的妻子知道他内心的选择,默默地支持着他,“放心吧,我应该没问题。”
于是,李喆怀揣着对家人的不舍,对建设边疆、奉献西部的豪情来到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
2 医教研多管齐下,助力中心整体发展
“作为精神康复中心主任,责任更大,想得也会更多更远,做得也就更多更扎实。”
从以前只是看好门诊病人、管好十几张病床的 1 名普通医生,马上变成管理着临床心理一科、二科、三科,睡眠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 6 个科室,将近 220 张床位的精神康复中心主任,只做过科室管理辅助工作的李喆开始了深深地思考。学科所处的位置是怎样、发展前景何在、发展瓶颈受限于哪些因素、突破的空间在哪?如何做好科室管理规划,谋划好学科发展路径,如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多看、多学、多了解,尽快熟悉环境,融入科室的工作。”这是李喆给自己定的任务。为此,他迅速调整好心态,与周围的领导、同事交谈,深入了解医院及科室实际情况,并向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领导多次沟通交流,借鉴华西经验。
2.1 完善管理制度
大家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不能先考虑个人,不能单打独斗,中心发展好了,各个科室才能发展好,科室发展好了,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喆决定以中心为单位开展各项医教研及管理工作,多次召集 6 个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召开中心管理会议,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他的组织下,科室每月开展 1 次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管理小组会议,就各科开展专业学习、疑难病例讨论以及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讨论和安排;对当月工作进行总结,并计划下月将要开展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李喆要求各个科室建立不同层面的微信管理群,让大家汲取不同方面知识及工作经验。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些抱怨,觉得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随着制度的逐渐落实,大家又尝到了甜头,现在工作就好开展了。”
2.2 改变临床及教学工作
李喆发现精神康复中心科室之间、不同亚专业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年轻医师缺乏学习渠道和主动学习意识。作为医生,不学习可不行。怎么办?那就强制学。从此以后,李喆每周上门诊的时候,身后都跟着 1 名中级以下职称的医生跟诊学习。每次遇见典型病例,他都让跟诊医生多听、多问,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他细心指导,直到跟诊医生弄懂为止。周一到周五,李喆还轮流到 5 个科室指导查房,在查房过程中了解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需求,并在每次查房中提出 1~2 个临床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
为了让临床学习多样化,李喆组织不同科室轮流提供病例,开展了以中心为单位的每月 1 次的疑难病例讨论和每两周 1 次的专题讲座,各级人员轮流开讲,李喆对讲座内容进行指导和点评(图 1)。

李喆还作了题为《新型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及安全性》、《失眠障碍研究进展》全院专题讲座 2 场(图 2)。“只有我带头讲、带头学、带头做,才能让大家看到我不是来‘虚’的,原来讲座需要安排人讲,现在已经是大家主动报名讲了。”

对口援疆迟早要离开,如何留下 1 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因此,他确立“一对一”重点培养对象 4 名(其中护士 1 名),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经过精心培养,1 名培养对象担任了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分会委员;培养护士获得 2017 年克拉玛依市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精神康复中心获得 2018 年医院急救技能大赛二等奖。
2.3 增强科研意识
在发现受援科室虽有很好的临床数据,但科研意识薄弱的现状后,李喆指导各级医护文章撰写、各级别课题的申报。
利用已有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以及临床现有数据,以通信作者指导投稿论文 5 篇、发表 SCI 论文 2 篇;指导医护人员参与 2017 年心身医学年会投稿 1 篇,获壁报交流,实现全国学术会议论文交流零的突破;指导培养对象申报的 4 项克拉玛依市科技项目均获得立项。
3 走出“小科室”,走进“大社会”
“科室的发展不能只停留于科室内部,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宣传自己。”
3.1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活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喆组织开展了各类社会心理服务活动。2017 年“10.10 精神卫生日”,2018 年“3.21 世界睡眠日”,中心开展义诊活动(图 3),让油城人民切身了解到不仅仅要关注躯体的健康,更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李喆还积极推动精神康复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合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讲座与服务;针对新疆油田公司近 30000 名员工开展心理测评服务及健康讲座,受到企业员工的好评。
同时,李喆联系各方资源,2017 年 9 月推动了克拉玛依市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他还通过电视台、报社、微信平台、医院网站等各种方式对学科进行宣传。
3.2 搭建交流平台
李喆充分发挥优势,在受援科室和华西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2017 年 9 月,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加入“华西精神卫生联盟”,与我院心理卫生中心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共建、远程医疗、医学研究、双向转诊等方面进行合作。
3.3 参与周边地区精神卫生工作
李喆认为虽然援疆工作是支援克拉玛依市,但是精神卫生的服务工作应该覆盖更广,需要积极参与到周边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中。2017 年 9 月,他受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委托,赴和丰开展了 200 余人的严重精神障碍风险评估。
李喆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乌鲁木齐四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独山子医院、白碱滩医院、奎屯州医院等开展了医疗巡诊及讲授查房工作,并在社区开展多次健康教育讲座,让新疆各地各族人民感受到了援疆的温暖(图 4)。

2018 年 8 月 6 日,李喆完成 1 年的援疆工作。复杂、矛盾、伤感、不舍,李喆这样描述他的心情。终于盼到了回家的日子。过去的 1 年,儿子生病住院时自己无法陪伴,是遗憾;父母年迈体弱自己无法尽孝,是遗憾;妻子含辛茹苦地照顾家庭,自己却无法帮忙,是遗憾。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自己和克拉玛依的同事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起了新的友谊和默契,自己和大家一起真心付出的精神康复中心,“我真心舍不得。”
回首这一年,他心潮起伏:我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又将带走什么?门诊 400 余人、查房 100 余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 8 次、开展专题讲座 12 次、开展新技术 1 项、指导培养对象申报克拉玛依市科技项目 4 项……这是李喆的成绩单。而精神康复中心在他的带领下,学科迅速发展,从单纯关注精神疾病本身转变为重视精神医学的发展;实现了 SCI 零的突破;打造了一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愿意学、主动学、敢于学的医护团队……
当你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李喆只是华西医院众多援疆干部中的一员,离家的 1 年,他们有牵挂,有烦恼,有犹豫,有矛盾,最终都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他们辛勤的汗水,他们辛劳的付出,也许只推动克拉玛依卫生事业前进了微乎其微的小小一步,可是众多人积其跬步,最终便可至千里。
让我们为李喆点赞,向所有华西援疆医务工作者致敬!
克拉玛依,坐落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与成都距 3000 公里之遥。
李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1 名光荣的援疆医生。在过去的 1 年里,任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主任。2017 年 7 月,中组部、教育部下达了“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李喆副主任医师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援疆。
1 舍小家顾大家,远赴克拉玛依
“援疆最大的苦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愧疚。”
在接到援疆的通知后,李喆立即报了名,但静下心来后,家庭情况又现实地摆在面前:妻子是护理工作者,日常工作已经非常繁重,家里还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大的小孩 2 个月后就要上一年级了,小的才 1 岁……我不在身边,妻子能独自撑起一个家吗?
一边是自己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一边是自己的理想和援疆情怀,李喆也有了一丝顾虑。然而这个时候,通情达理的妻子知道他内心的选择,默默地支持着他,“放心吧,我应该没问题。”
于是,李喆怀揣着对家人的不舍,对建设边疆、奉献西部的豪情来到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
2 医教研多管齐下,助力中心整体发展
“作为精神康复中心主任,责任更大,想得也会更多更远,做得也就更多更扎实。”
从以前只是看好门诊病人、管好十几张病床的 1 名普通医生,马上变成管理着临床心理一科、二科、三科,睡眠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 6 个科室,将近 220 张床位的精神康复中心主任,只做过科室管理辅助工作的李喆开始了深深地思考。学科所处的位置是怎样、发展前景何在、发展瓶颈受限于哪些因素、突破的空间在哪?如何做好科室管理规划,谋划好学科发展路径,如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多看、多学、多了解,尽快熟悉环境,融入科室的工作。”这是李喆给自己定的任务。为此,他迅速调整好心态,与周围的领导、同事交谈,深入了解医院及科室实际情况,并向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领导多次沟通交流,借鉴华西经验。
2.1 完善管理制度
大家一定要团结在一起,不能先考虑个人,不能单打独斗,中心发展好了,各个科室才能发展好,科室发展好了,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李喆决定以中心为单位开展各项医教研及管理工作,多次召集 6 个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召开中心管理会议,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他的组织下,科室每月开展 1 次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管理小组会议,就各科开展专业学习、疑难病例讨论以及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讨论和安排;对当月工作进行总结,并计划下月将要开展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李喆要求各个科室建立不同层面的微信管理群,让大家汲取不同方面知识及工作经验。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些抱怨,觉得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随着制度的逐渐落实,大家又尝到了甜头,现在工作就好开展了。”
2.2 改变临床及教学工作
李喆发现精神康复中心科室之间、不同亚专业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年轻医师缺乏学习渠道和主动学习意识。作为医生,不学习可不行。怎么办?那就强制学。从此以后,李喆每周上门诊的时候,身后都跟着 1 名中级以下职称的医生跟诊学习。每次遇见典型病例,他都让跟诊医生多听、多问,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他细心指导,直到跟诊医生弄懂为止。周一到周五,李喆还轮流到 5 个科室指导查房,在查房过程中了解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需求,并在每次查房中提出 1~2 个临床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
为了让临床学习多样化,李喆组织不同科室轮流提供病例,开展了以中心为单位的每月 1 次的疑难病例讨论和每两周 1 次的专题讲座,各级人员轮流开讲,李喆对讲座内容进行指导和点评(图 1)。

李喆还作了题为《新型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及安全性》、《失眠障碍研究进展》全院专题讲座 2 场(图 2)。“只有我带头讲、带头学、带头做,才能让大家看到我不是来‘虚’的,原来讲座需要安排人讲,现在已经是大家主动报名讲了。”

对口援疆迟早要离开,如何留下 1 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因此,他确立“一对一”重点培养对象 4 名(其中护士 1 名),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经过精心培养,1 名培养对象担任了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分会委员;培养护士获得 2017 年克拉玛依市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精神康复中心获得 2018 年医院急救技能大赛二等奖。
2.3 增强科研意识
在发现受援科室虽有很好的临床数据,但科研意识薄弱的现状后,李喆指导各级医护文章撰写、各级别课题的申报。
利用已有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以及临床现有数据,以通信作者指导投稿论文 5 篇、发表 SCI 论文 2 篇;指导医护人员参与 2017 年心身医学年会投稿 1 篇,获壁报交流,实现全国学术会议论文交流零的突破;指导培养对象申报的 4 项克拉玛依市科技项目均获得立项。
3 走出“小科室”,走进“大社会”
“科室的发展不能只停留于科室内部,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宣传自己。”
3.1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活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喆组织开展了各类社会心理服务活动。2017 年“10.10 精神卫生日”,2018 年“3.21 世界睡眠日”,中心开展义诊活动(图 3),让油城人民切身了解到不仅仅要关注躯体的健康,更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李喆还积极推动精神康复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合作,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讲座与服务;针对新疆油田公司近 30000 名员工开展心理测评服务及健康讲座,受到企业员工的好评。
同时,李喆联系各方资源,2017 年 9 月推动了克拉玛依市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他还通过电视台、报社、微信平台、医院网站等各种方式对学科进行宣传。
3.2 搭建交流平台
李喆充分发挥优势,在受援科室和华西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2017 年 9 月,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加入“华西精神卫生联盟”,与我院心理卫生中心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共建、远程医疗、医学研究、双向转诊等方面进行合作。
3.3 参与周边地区精神卫生工作
李喆认为虽然援疆工作是支援克拉玛依市,但是精神卫生的服务工作应该覆盖更广,需要积极参与到周边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中。2017 年 9 月,他受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委托,赴和丰开展了 200 余人的严重精神障碍风险评估。
李喆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乌鲁木齐四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独山子医院、白碱滩医院、奎屯州医院等开展了医疗巡诊及讲授查房工作,并在社区开展多次健康教育讲座,让新疆各地各族人民感受到了援疆的温暖(图 4)。

2018 年 8 月 6 日,李喆完成 1 年的援疆工作。复杂、矛盾、伤感、不舍,李喆这样描述他的心情。终于盼到了回家的日子。过去的 1 年,儿子生病住院时自己无法陪伴,是遗憾;父母年迈体弱自己无法尽孝,是遗憾;妻子含辛茹苦地照顾家庭,自己却无法帮忙,是遗憾。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自己和克拉玛依的同事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起了新的友谊和默契,自己和大家一起真心付出的精神康复中心,“我真心舍不得。”
回首这一年,他心潮起伏:我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又将带走什么?门诊 400 余人、查房 100 余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 8 次、开展专题讲座 12 次、开展新技术 1 项、指导培养对象申报克拉玛依市科技项目 4 项……这是李喆的成绩单。而精神康复中心在他的带领下,学科迅速发展,从单纯关注精神疾病本身转变为重视精神医学的发展;实现了 SCI 零的突破;打造了一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愿意学、主动学、敢于学的医护团队……
当你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李喆只是华西医院众多援疆干部中的一员,离家的 1 年,他们有牵挂,有烦恼,有犹豫,有矛盾,最终都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他们辛勤的汗水,他们辛劳的付出,也许只推动克拉玛依卫生事业前进了微乎其微的小小一步,可是众多人积其跬步,最终便可至千里。
让我们为李喆点赞,向所有华西援疆医务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