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屠永刚, 任绍东, 叶柏林, 马邦兴, 张史飞, 袁浩彬. 后外侧入路撬拨复位简单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7): 810-814. doi: 10.7507/1002-1892.201702037 复制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约占胫骨平台骨折的 9%[1-2]。它是指单纯累及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骨折,因膝关节屈曲 90°时受到轴向外翻应力所致[3-4],往往伴关节面塌陷及合并腓骨小头骨折。伴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通常需手术治疗,但术中后外侧髁骨块显露、复位、固定均有一定难度。采用后外侧入路因能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认可[5-6]。但后外侧解剖结构复杂、空间狭小,钢板内固定时往往需切除部分腓骨头或广泛剥离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较大。为解决以上问题,2010 年 10 月—2016 年 1 月,我们采用后外侧入路撬拨复位塌陷关节面,人工骨植骨、克氏针或螺钉简单内固定治疗 16 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2~63 岁,平均 43.5 岁。致伤原因:跌伤 5 例,交通事故伤 7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左膝 9 例,右膝 7 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 2 h~3 d,平均 10 h。术前均行 X 线片及 CT 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以了解胫骨平台塌陷骨块位置与骨折线走行;提示均为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关节面塌陷>2 mm;根据 Schatzker 分型标准:Ⅱ 型 6 例,Ⅲ 型 10 例;其中 12 例合并腓骨头骨折。均未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均未合并其他肢体骨折、病理性骨折。合并内科疾病 5 例,其中高血压 3 例,糖尿病 2 例。
1.2 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患肢制动,冰敷、消肿、止痛等治疗。合并内科疾病者,均请相关科室会诊,控制血压至 12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至 6~8 mmol/L 后手术。本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 2~7 d,平均 4 d。
1.3 手术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使用止血带。取后外侧入路,于腓骨头内侧缘 1~2 cm,切口近端起自腓骨头平面上方 2~3 cm[7],向腓骨头下方垂直延伸 3~4 cm。沿股二头肌内缘和腓骨头后方显露分离腓总神经,将腓肠肌外侧头向内侧牵开,骨膜下剥离部分比目鱼肌起点,将腘肌向内上牵拉,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膜下剥离,切开关节囊,显露塌陷的关节面;术中尽量减少对关节囊的切开及周围韧带的剥离,能显露骨折线及关节面即可。在膝关节内翻及伸直位进行骨折复位,通过关节囊及韧带牵拉间接复位,直视下于骨折线下方约 1 cm 处用自制钝头扁状撬拨针进行撬拨复位,撬起塌陷的关节面。对于撬拨复位后关节面遗留的缺损,根据其范围采用适量条状人工骨(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条状骨;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填充;修剪条状人工骨至超出塌陷高度约 1 mm,然后锤入填塞缺损处并压实;其中,10 例以空心螺钉(3 例)或可吸收螺钉(7 例)固定,6 例塌陷关节面离干骺端较近,选用 1~3 枚克氏针固定。术中植入螺钉或克氏针时,注意入钉点及方向,尽量远离腓总神经,以免退钉或退针时损伤腓总神经,其中克氏针尾端留于皮下以利取出。
1.4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并伸膝位支具固定,给予预防感染以及抗凝、消肿、止痛等对症处理。术后第 2 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3 d 后将支具调至 30°,允许膝关节 0~30°范围活动;3~7 d 后可扶双拐非负重下床活动;3~4 周时将支具调至 90°;6 周内患肢在支具保护下扶双拐非负重行走,6 周~3 个月患肢逐渐由部分负重过渡至完全负重。
1.5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本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X 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即刻及 1 年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CT 复查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参照 Matta[8]复位标准评价:移位<1 mm 为解剖复位,计算关节面解剖复位率。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9-11]进行评价,总分为 100 分,其中 85~100 分为优,70~84 分为良,60~69 分为可,<60 分为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切口长度为 7~10 cm,平均 8.6 cm;手术时间 35~55 min,平均 46 min;术中出血量 10~35 mL,平均 28 mL;术中无知名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术后 2 个月发生克氏针退针,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但膝关节功能良好,予以局麻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
术后 15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8~21 个月,平均 13.5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4.8 个月;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分别为(5.3±0.8)、(8.1±0.9)°,术后 1 年时分别为(5.4±1.0)、(8.2±1.0)°,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0,P=0.156;t=–1.781,P=0.097)。CT 复查示,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 93.8%(15/16);末次随访时测量关节面再次塌陷高度为 0.1~1.2 mm,平均 0.36 m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 HSS 评分标准,获优 12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3.3%。见图 1。

a.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b. 术前 CT 三维重建;c. 术后即刻正侧位 X 线片;d. 术后即刻 CT 三维重建;e. 术后 1 年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 年 CT 三维重建;g. 术后 1 年膝关节功能
Figure1. A 3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ollapsed fractures of the right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a.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b.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c.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d.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f.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g. The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单纯 X 线片检查容易误诊及漏诊,CT 及三维重建对于确诊此类骨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罗从风等[12]基于 CT 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三柱分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属于后柱范围。胫骨后外侧平台位置深在,其内侧及前方分别为内侧及前侧平台,后侧及外侧解剖结构较复杂,有重要神经、血管及肌腱经过该区域,导致胫骨后外侧平台术中显露困难。目前,临床常用手术入路包括后正中入路、前内侧、前外侧、前外侧腓骨头上方及后外侧等[7, 13],其中后正中入路需要解剖胫后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合并损伤较多[14],不适合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经前内侧入路撬拨复位后前外侧入路固定,术中不能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关节面往往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经前外侧入路神经及血管损伤风险较低,但骨折显露欠佳,骨折复位难度大。前外侧腓骨头上方入路虽能显露至胫骨后外侧,但难以完全显露后外侧关节面,同时外侧关节囊需要剥离较多,损伤较大[15]。而后外侧入路既可直视下进行后外侧骨折复位、固定,又不必显露腘窝部的血管神经[16]。经该入路有限切开显露骨折端及关节面,减低了撬拨复位及植骨支撑难度,也减轻了局部软组织损伤;同时通过术前 CT 检查可以明确骨折塌陷部位和骨折线走行,指导术中有效撬拨复位、顶起塌陷的关节面,使骨折关节面最大程度达解剖复位,也有助于实现在平台骨折内合理方向的植钉固定[17]。
塌陷性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首要条件是恢复关节面平整,但维持复位、避免关节面高度的丢失同样重要。塌陷性骨折复位后往往伴有骨缺损,易造成关节面再次塌陷,临床可选择各种骨移植物填充缺损部位[18]。骨移植既可作为支撑结构,维持塌陷关节面骨折复位,又可提供一定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减少软组织长入可能性。常用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及人工骨,自体骨作为支撑材料及骨诱导材料为植骨最佳选择,但因其存在取骨区相关损伤,故人工骨应用逐渐增多。本组均采用人工骨填充骨缺损处,术后随访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率达 93.8%,关节面再次塌陷高度平均仅 0.36 mm,获得较好疗效。
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空间狭小,目前尚无后外侧解剖钢板,主要选用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内侧锁定钢板[19],但安装仍较困难,且膝关节后外侧软组织需广泛剥离,损伤较大,增加了局部血供破坏及术中出血量,易造成关节囊挛缩及膝关节粘连,影响膝关节远期功能[20]。我们采用植骨支撑、克氏针或者螺钉简单内固定,辅以术后膝部支具保护的方法,无需广泛剥离关节囊等结构,减少了局部血供的破坏及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膝关节粘连所导致关节囊挛缩;同时手术操作简便,节省了钢板塑形及安装钢板的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植入的可吸收螺钉或者空心螺钉无需取出;植入的克氏针远离腓总神经,且置于皮下,取出容易,避免了钢板取出时造成的再次损伤。
综上述,后外侧入路有限切开、撬拨复位,植骨支撑、简单内固定治疗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注意患者不能过早负重;同时,有限内固定仅适用于单纯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当合并前侧平台或者内侧平台骨折时,往往需要辅助其他切口及固定方式,故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约占胫骨平台骨折的 9%[1-2]。它是指单纯累及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骨折,因膝关节屈曲 90°时受到轴向外翻应力所致[3-4],往往伴关节面塌陷及合并腓骨小头骨折。伴关节面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通常需手术治疗,但术中后外侧髁骨块显露、复位、固定均有一定难度。采用后外侧入路因能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认可[5-6]。但后外侧解剖结构复杂、空间狭小,钢板内固定时往往需切除部分腓骨头或广泛剥离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较大。为解决以上问题,2010 年 10 月—2016 年 1 月,我们采用后外侧入路撬拨复位塌陷关节面,人工骨植骨、克氏针或螺钉简单内固定治疗 16 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患者,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2~63 岁,平均 43.5 岁。致伤原因:跌伤 5 例,交通事故伤 7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左膝 9 例,右膝 7 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 2 h~3 d,平均 10 h。术前均行 X 线片及 CT 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以了解胫骨平台塌陷骨块位置与骨折线走行;提示均为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关节面塌陷>2 mm;根据 Schatzker 分型标准:Ⅱ 型 6 例,Ⅲ 型 10 例;其中 12 例合并腓骨头骨折。均未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均未合并其他肢体骨折、病理性骨折。合并内科疾病 5 例,其中高血压 3 例,糖尿病 2 例。
1.2 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患肢制动,冰敷、消肿、止痛等治疗。合并内科疾病者,均请相关科室会诊,控制血压至 12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至 6~8 mmol/L 后手术。本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 2~7 d,平均 4 d。
1.3 手术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使用止血带。取后外侧入路,于腓骨头内侧缘 1~2 cm,切口近端起自腓骨头平面上方 2~3 cm[7],向腓骨头下方垂直延伸 3~4 cm。沿股二头肌内缘和腓骨头后方显露分离腓总神经,将腓肠肌外侧头向内侧牵开,骨膜下剥离部分比目鱼肌起点,将腘肌向内上牵拉,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膜下剥离,切开关节囊,显露塌陷的关节面;术中尽量减少对关节囊的切开及周围韧带的剥离,能显露骨折线及关节面即可。在膝关节内翻及伸直位进行骨折复位,通过关节囊及韧带牵拉间接复位,直视下于骨折线下方约 1 cm 处用自制钝头扁状撬拨针进行撬拨复位,撬起塌陷的关节面。对于撬拨复位后关节面遗留的缺损,根据其范围采用适量条状人工骨(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条状骨;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填充;修剪条状人工骨至超出塌陷高度约 1 mm,然后锤入填塞缺损处并压实;其中,10 例以空心螺钉(3 例)或可吸收螺钉(7 例)固定,6 例塌陷关节面离干骺端较近,选用 1~3 枚克氏针固定。术中植入螺钉或克氏针时,注意入钉点及方向,尽量远离腓总神经,以免退钉或退针时损伤腓总神经,其中克氏针尾端留于皮下以利取出。
1.4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并伸膝位支具固定,给予预防感染以及抗凝、消肿、止痛等对症处理。术后第 2 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3 d 后将支具调至 30°,允许膝关节 0~30°范围活动;3~7 d 后可扶双拐非负重下床活动;3~4 周时将支具调至 90°;6 周内患肢在支具保护下扶双拐非负重行走,6 周~3 个月患肢逐渐由部分负重过渡至完全负重。
1.5 疗效评价指标
记录本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X 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即刻及 1 年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CT 复查了解关节面复位及再次塌陷情况,参照 Matta[8]复位标准评价:移位<1 mm 为解剖复位,计算关节面解剖复位率。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9-11]进行评价,总分为 100 分,其中 85~100 分为优,70~84 分为良,60~69 分为可,<60 分为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手术切口长度为 7~10 cm,平均 8.6 cm;手术时间 35~55 min,平均 46 min;术中出血量 10~35 mL,平均 28 mL;术中无知名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术后 2 个月发生克氏针退针,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但膝关节功能良好,予以局麻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
术后 15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8~21 个月,平均 13.5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4.8 个月;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分别为(5.3±0.8)、(8.1±0.9)°,术后 1 年时分别为(5.4±1.0)、(8.2±1.0)°,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0,P=0.156;t=–1.781,P=0.097)。CT 复查示,术后即刻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 93.8%(15/16);末次随访时测量关节面再次塌陷高度为 0.1~1.2 mm,平均 0.36 m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 HSS 评分标准,获优 12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3.3%。见图 1。

a.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b. 术前 CT 三维重建;c. 术后即刻正侧位 X 线片;d. 术后即刻 CT 三维重建;e. 术后 1 年正侧位 X 线片;f. 术后 1 年 CT 三维重建;g. 术后 1 年膝关节功能
Figure1. A 35-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ollapsed fractures of the right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a.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b.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before operation; c.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d.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f. CT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g. The function of the knee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单纯 X 线片检查容易误诊及漏诊,CT 及三维重建对于确诊此类骨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罗从风等[12]基于 CT 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三柱分型,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属于后柱范围。胫骨后外侧平台位置深在,其内侧及前方分别为内侧及前侧平台,后侧及外侧解剖结构较复杂,有重要神经、血管及肌腱经过该区域,导致胫骨后外侧平台术中显露困难。目前,临床常用手术入路包括后正中入路、前内侧、前外侧、前外侧腓骨头上方及后外侧等[7, 13],其中后正中入路需要解剖胫后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合并损伤较多[14],不适合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经前内侧入路撬拨复位后前外侧入路固定,术中不能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关节面往往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经前外侧入路神经及血管损伤风险较低,但骨折显露欠佳,骨折复位难度大。前外侧腓骨头上方入路虽能显露至胫骨后外侧,但难以完全显露后外侧关节面,同时外侧关节囊需要剥离较多,损伤较大[15]。而后外侧入路既可直视下进行后外侧骨折复位、固定,又不必显露腘窝部的血管神经[16]。经该入路有限切开显露骨折端及关节面,减低了撬拨复位及植骨支撑难度,也减轻了局部软组织损伤;同时通过术前 CT 检查可以明确骨折塌陷部位和骨折线走行,指导术中有效撬拨复位、顶起塌陷的关节面,使骨折关节面最大程度达解剖复位,也有助于实现在平台骨折内合理方向的植钉固定[17]。
塌陷性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首要条件是恢复关节面平整,但维持复位、避免关节面高度的丢失同样重要。塌陷性骨折复位后往往伴有骨缺损,易造成关节面再次塌陷,临床可选择各种骨移植物填充缺损部位[18]。骨移植既可作为支撑结构,维持塌陷关节面骨折复位,又可提供一定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减少软组织长入可能性。常用植骨材料包括自体骨及人工骨,自体骨作为支撑材料及骨诱导材料为植骨最佳选择,但因其存在取骨区相关损伤,故人工骨应用逐渐增多。本组均采用人工骨填充骨缺损处,术后随访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率达 93.8%,关节面再次塌陷高度平均仅 0.36 mm,获得较好疗效。
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空间狭小,目前尚无后外侧解剖钢板,主要选用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内侧锁定钢板[19],但安装仍较困难,且膝关节后外侧软组织需广泛剥离,损伤较大,增加了局部血供破坏及术中出血量,易造成关节囊挛缩及膝关节粘连,影响膝关节远期功能[20]。我们采用植骨支撑、克氏针或者螺钉简单内固定,辅以术后膝部支具保护的方法,无需广泛剥离关节囊等结构,减少了局部血供的破坏及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膝关节粘连所导致关节囊挛缩;同时手术操作简便,节省了钢板塑形及安装钢板的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植入的可吸收螺钉或者空心螺钉无需取出;植入的克氏针远离腓总神经,且置于皮下,取出容易,避免了钢板取出时造成的再次损伤。
综上述,后外侧入路有限切开、撬拨复位,植骨支撑、简单内固定治疗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注意患者不能过早负重;同时,有限内固定仅适用于单纯后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当合并前侧平台或者内侧平台骨折时,往往需要辅助其他切口及固定方式,故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