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照东, 官建中, 吴敏, 朱仲廉, 周平辉, 刘亚军, 徐陈, 赵宇朋. 两种空心螺钉构型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3): 318-322. doi: 10.7507/1002-1892.202009103 复制
近年来,高能量创伤逐渐增多,青壮年(≤65 岁)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患者股骨颈血供受损严重,且常伴有骨折端明显移位或合并粉碎骨块,预后欠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1-2]。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其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个挑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因其微创且操作简便,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既往多采用空心螺钉倒三角形排列固定[4],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倒三角构型术后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率较高[5]。研究表明[6],空心螺钉菱形分布治疗股骨颈骨折固定牢靠、生物力学性能更强。但哪种空心螺钉固定方式更适合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分别采用菱形与倒三角形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钉方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65 岁;② 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③ 采用菱形或倒三角形分布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④ 随访时间≥1 年。排除标准:① 病理性骨折;②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患者等。
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共 38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空心螺钉植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 19 例,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菱形分布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倒三角分布内固定治疗。
1.2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 9 例,女 10 例;年龄 23~61 岁,平均 47.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5 例,摔伤 10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Ⅰ型 3 例,Ⅱ型 4 例,Ⅲ型 7 例,Ⅳ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7 d,平均 2.7 d。
对照组: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24~59 岁,平均 45.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摔伤 9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Ⅰ型 2 例,Ⅱ型 5 例,Ⅲ型 9 例,Ⅳ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 d,平均 2.5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健侧屈髋屈膝外展。透视下以外展内旋手法复位骨折端,力求达到解剖复位,确保阳性支撑,杜绝阴性支撑。两组分别有 1 例患者复位困难,采用股骨头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两组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
试验组:首先透视下置入第 1 枚导针并调整导针位置方向,正位导针紧贴股骨距 3~5 mm 为宜,侧位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央,前倾角约 15°;然后紧贴股骨颈上缘置入第 2 枚导针;最后根据 2 枚导针位置,紧贴股骨颈前后方皮质依次置入第 3、4 枚导针,1 枚位于后皮层 3~5 mm 内,1 枚位于前皮层 3~5 mm 内。4 枚导针呈菱形分布,所有导针都在股骨颈和头部前进至软骨下 5 mm 以内。测深后选择 4 枚合适长度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关闭切口。
对照组:透视下同上法置入第 1 枚导针,使其正位紧贴股骨距皮质,侧位处于股骨颈正中央;然后按股骨颈纵轴方向紧贴股骨颈前上、后上方向平行置入第 2、3 枚导针。3 枚导针呈倒三角形,测深后选择 3 枚合适长度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4 h,第 2 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患髋正侧位 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术后 2 周鼓励患者扶双拐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每 6 周随访 1 次复查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骨折端有骨小梁通过、骨痂形成后患肢逐步负重,直至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试验组发生 1 例骨折不愈合、2 例股骨颈短缩,并发症发生率为15.8%;对照组发生 2 例骨折不愈合、1 例股骨头坏死、6 例股骨颈短缩,并发症发生率为47.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36)。试验组余 18 例、对照组余 17 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4.8±1.6)周和(15.9±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P=0.214)。末次随访时,试验组 Harris 评分和 VAS 评分分别为(88.9±4.3)分和(1.1±0.7)分,对照组分别为(86.9±5.9)分和(1.3±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50;t=1.152,P=0.257)。根据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试验组获优 12 例、良 6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74%;对照组获优 10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89.47%;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P=0.544)。见图 1。

a. 术前骨盆正位 X 线片;b. 术前髋关节 CT 示左股骨颈骨折;c、d. 术中透视股骨颈复位良好;e、f. 4 枚长度合适的空心螺钉呈菱形分布固定;g. 术后切口外观;h. 术后 1 d 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佳;i. 术后 6 周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j、k. 术后 6 个月骨盆正位及蛙式位 X 线片示骨折线模糊;l. 术后 12 个月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示骨皮质连续、骨折线消失,内固定物稳定在位,股骨头无坏死改变
Figure1. A 51-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Ⅲ) due to falling injury in trial group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of pelvis; b. Preoperative CT of hip joints showed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c, d.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showed that femoral neck reduction was good; e, f. Four screws of appropriate length were rhombicly distributed and fixed; g. Postoperative incision;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left hip joint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ed anatomic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with good posi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left hip joint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j, k. Anteroposterior and breaststroke position X-ray films of pelvis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fracture line of the hip joint was blurred; l.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pelvi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bone cortex of the hip joint was continuous, the fracture line disappeared,the internal fixator was stable, and there was no femoral head necrosis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血供,临床治疗较困难,被称为“尚未解决的骨折”[7]。特别是青壮年患者关节活动量大,为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临床上一般将内固定治疗作为首选。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受伤暴力大,多为不稳定骨折,较大的 Pauwels 角使得骨折端所承受的剪切力显著增加,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较高[8-10]。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骨折端滑动加压、坚强内固定,其中复位是前提,坚强内固定是保证骨折稳定和愈合的重要因素[11]。目前临床常用内固定物有空心加压螺钉和动力髋螺钉。空心螺钉操作简便、微创、临床效果明确;骨折端获得良好加压的同时,对骨质破坏小,骨内减压可增加股骨头有效血供,预防股骨头坏死发生[12-13]。有研究表明动力髋螺钉生物力学强度、抗垂直剪切力明显优于空心螺钉,可以更好地稳定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风险性较低;但需切开植入钢板,相对创伤大、出血多、切口感染风险高[14]。
目前,临床股骨颈骨折的主流固定方式是空心螺钉倒“品”形分布,植钉遵循“贴边、平行、品形”六字原则,以实现骨折断端加压和坚强固定,获得最大的生物力学稳定[15]。因空心螺钉植钉操作简单,疗效明确,故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希望通过改变空心螺钉分布构型进一步改善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发生。虎伟山等[16]通过临床研究证实,3 枚或 4 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但 4 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抗剪切应力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早期内固定失败率。特别是对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年轻患者,很多学者更倾向于通过增加 1 枚空心螺钉以对抗剪切力,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但 4 枚钉如何分布及各自生物学特性临床研究较少[17]。任栋等[6]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表明,4 枚空心螺钉菱形分布较 3 枚钉倒三角、正三角分布稳定性更强,应力更加分散;在保证骨折端滑动加压同时,能有效避免股骨头扭转、防止髋内翻,预防术后股骨颈短缩,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张浩等[18]的模拟重建股骨颈骨折模型有限元结果表明 4 枚空心螺钉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生物力学强度更高,较 3 枚钉组骨折端位移更小。吕金柱等[19]通过改变螺钉空间构型,采用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分布内固定治疗青壮年粉碎性股骨颈骨折,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 4 枚空心螺钉固定后抗轴向、抗前向位移能力较 3 枚钉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固定的稳定性增加对临床治疗有何益处[20]。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内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其原因是菱形构型固定的 4 枚空心螺钉提供了骨折端足够的初始稳定性,防止了早期复位丢失、股骨颈短缩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菱形分布的特殊构型决定了骨折的初始稳定性更强,当患者站立时,上下位螺钉可作为支撑髋关节的梁,同时还能中和骨折部位的变形力;而在坐位时,髋关节处于屈曲状态,前后螺钉支撑髋关节中和骨折部位的变形力。因此,菱形配置的 4 枚空心螺钉结构提供了髋部运动所有位置的稳定性。既往一些外科医生认为股骨颈没有足够空间植入 4 枚空心螺钉,特别是身材矮小、平均颈部直径可能较小的患者[21],但本组植钉过程中未遇到任何困难。Pathrot 等[22]研究表明,同处于亚洲的印度人股骨颈直径为(32.55±3.14)mm,假设皮质厚度为 2 mm、内径为 28.55 mm,螺钉直径 7.0 mm,同时允许螺钉分别向周围有 1 mm 的方向误差。而在内径为 28.55 mm 的空心管道中最多可同时放置 7 个直径 9.0 mm 螺钉 ,因此股骨颈完全有足够空间分布 4 枚空心螺钉。
综上述,菱形与倒三角形分布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均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对于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经皮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固定能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维持精准复位,应力分散、抗剪切力更强、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可有效降低股骨颈短缩、内固定失败、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贡献:王照东负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吴敏、朱仲廉、周平辉、刘亚军、徐陈、赵宇朋负责实验设计及实施;官建中负责实验设计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修改。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获批立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新技术,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130)。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近年来,高能量创伤逐渐增多,青壮年(≤65 岁)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患者股骨颈血供受损严重,且常伴有骨折端明显移位或合并粉碎骨块,预后欠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1-2]。由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对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其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个挑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因其微创且操作简便,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既往多采用空心螺钉倒三角形排列固定[4],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倒三角构型术后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率较高[5]。研究表明[6],空心螺钉菱形分布治疗股骨颈骨折固定牢靠、生物力学性能更强。但哪种空心螺钉固定方式更适合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 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分别采用菱形与倒三角形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钉方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65 岁;② 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③ 采用菱形或倒三角形分布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④ 随访时间≥1 年。排除标准:① 病理性骨折;②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患者等。
2018 年 1 月—2019 年 8 月共 38 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空心螺钉植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 19 例,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菱形分布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倒三角分布内固定治疗。
1.2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 9 例,女 10 例;年龄 23~61 岁,平均 47.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4 例,高处坠落伤 5 例,摔伤 10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Ⅰ型 3 例,Ⅱ型 4 例,Ⅲ型 7 例,Ⅳ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7 d,平均 2.7 d。
对照组:男 11 例,女 8 例;年龄 24~59 岁,平均 45.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摔伤 9 例。骨折 Garden 分型:Ⅰ型 2 例,Ⅱ型 5 例,Ⅲ型 9 例,Ⅳ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6 d,平均 2.5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健侧屈髋屈膝外展。透视下以外展内旋手法复位骨折端,力求达到解剖复位,确保阳性支撑,杜绝阴性支撑。两组分别有 1 例患者复位困难,采用股骨头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复位。两组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
试验组:首先透视下置入第 1 枚导针并调整导针位置方向,正位导针紧贴股骨距 3~5 mm 为宜,侧位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央,前倾角约 15°;然后紧贴股骨颈上缘置入第 2 枚导针;最后根据 2 枚导针位置,紧贴股骨颈前后方皮质依次置入第 3、4 枚导针,1 枚位于后皮层 3~5 mm 内,1 枚位于前皮层 3~5 mm 内。4 枚导针呈菱形分布,所有导针都在股骨颈和头部前进至软骨下 5 mm 以内。测深后选择 4 枚合适长度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关闭切口。
对照组:透视下同上法置入第 1 枚导针,使其正位紧贴股骨距皮质,侧位处于股骨颈正中央;然后按股骨颈纵轴方向紧贴股骨颈前上、后上方向平行置入第 2、3 枚导针。3 枚导针呈倒三角形,测深后选择 3 枚合适长度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关闭切口。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4 h,第 2 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患髋正侧位 X 线片评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术后 2 周鼓励患者扶双拐下床活动,患肢不负重;每 6 周随访 1 次复查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观察骨折端有骨小梁通过、骨痂形成后患肢逐步负重,直至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5.5 个月。试验组发生 1 例骨折不愈合、2 例股骨颈短缩,并发症发生率为15.8%;对照组发生 2 例骨折不愈合、1 例股骨头坏死、6 例股骨颈短缩,并发症发生率为47.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5,P=0.036)。试验组余 18 例、对照组余 17 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4.8±1.6)周和(15.9±1.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P=0.214)。末次随访时,试验组 Harris 评分和 VAS 评分分别为(88.9±4.3)分和(1.1±0.7)分,对照组分别为(86.9±5.9)分和(1.3±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50;t=1.152,P=0.257)。根据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试验组获优 12 例、良 6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74%;对照组获优 10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89.47%;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P=0.544)。见图 1。

a. 术前骨盆正位 X 线片;b. 术前髋关节 CT 示左股骨颈骨折;c、d. 术中透视股骨颈复位良好;e、f. 4 枚长度合适的空心螺钉呈菱形分布固定;g. 术后切口外观;h. 术后 1 d 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佳;i. 术后 6 周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j、k. 术后 6 个月骨盆正位及蛙式位 X 线片示骨折线模糊;l. 术后 12 个月左髋关节正侧位 X 线片示骨皮质连续、骨折线消失,内固定物稳定在位,股骨头无坏死改变
Figure1. A 51-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Garden type Ⅲ) due to falling injury in trial groupa. Pre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X-ray film of pelvis; b. Preoperative CT of hip joints showed left femoral neck fracture; c, d.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showed that femoral neck reduction was good; e, f. Four screws of appropriate length were rhombicly distributed and fixed; g. Postoperative incision; h.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left hip joint at 1 day after operation showed anatomic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with good posi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left hip joint at 6 weeks after operation; j, k. Anteroposterior and breaststroke position X-ray films of pelvis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fracture line of the hip joint was blurred; l.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pelvi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bone cortex of the hip joint was continuous, the fracture line disappeared,the internal fixator was stable, and there was no femoral head necrosis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血供,临床治疗较困难,被称为“尚未解决的骨折”[7]。特别是青壮年患者关节活动量大,为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临床上一般将内固定治疗作为首选。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受伤暴力大,多为不稳定骨折,较大的 Pauwels 角使得骨折端所承受的剪切力显著增加,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发生率较高[8-10]。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骨折端滑动加压、坚强内固定,其中复位是前提,坚强内固定是保证骨折稳定和愈合的重要因素[11]。目前临床常用内固定物有空心加压螺钉和动力髋螺钉。空心螺钉操作简便、微创、临床效果明确;骨折端获得良好加压的同时,对骨质破坏小,骨内减压可增加股骨头有效血供,预防股骨头坏死发生[12-13]。有研究表明动力髋螺钉生物力学强度、抗垂直剪切力明显优于空心螺钉,可以更好地稳定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风险性较低;但需切开植入钢板,相对创伤大、出血多、切口感染风险高[14]。
目前,临床股骨颈骨折的主流固定方式是空心螺钉倒“品”形分布,植钉遵循“贴边、平行、品形”六字原则,以实现骨折断端加压和坚强固定,获得最大的生物力学稳定[15]。因空心螺钉植钉操作简单,疗效明确,故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希望通过改变空心螺钉分布构型进一步改善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发生。虎伟山等[16]通过临床研究证实,3 枚或 4 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但 4 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抗剪切应力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早期内固定失败率。特别是对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年轻患者,很多学者更倾向于通过增加 1 枚空心螺钉以对抗剪切力,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但 4 枚钉如何分布及各自生物学特性临床研究较少[17]。任栋等[6]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表明,4 枚空心螺钉菱形分布较 3 枚钉倒三角、正三角分布稳定性更强,应力更加分散;在保证骨折端滑动加压同时,能有效避免股骨头扭转、防止髋内翻,预防术后股骨颈短缩,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张浩等[18]的模拟重建股骨颈骨折模型有限元结果表明 4 枚空心螺钉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生物力学强度更高,较 3 枚钉组骨折端位移更小。吕金柱等[19]通过改变螺钉空间构型,采用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分布内固定治疗青壮年粉碎性股骨颈骨折,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 4 枚空心螺钉固定后抗轴向、抗前向位移能力较 3 枚钉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固定的稳定性增加对临床治疗有何益处[20]。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内固定失败、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结其原因是菱形构型固定的 4 枚空心螺钉提供了骨折端足够的初始稳定性,防止了早期复位丢失、股骨颈短缩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菱形分布的特殊构型决定了骨折的初始稳定性更强,当患者站立时,上下位螺钉可作为支撑髋关节的梁,同时还能中和骨折部位的变形力;而在坐位时,髋关节处于屈曲状态,前后螺钉支撑髋关节中和骨折部位的变形力。因此,菱形配置的 4 枚空心螺钉结构提供了髋部运动所有位置的稳定性。既往一些外科医生认为股骨颈没有足够空间植入 4 枚空心螺钉,特别是身材矮小、平均颈部直径可能较小的患者[21],但本组植钉过程中未遇到任何困难。Pathrot 等[22]研究表明,同处于亚洲的印度人股骨颈直径为(32.55±3.14)mm,假设皮质厚度为 2 mm、内径为 28.55 mm,螺钉直径 7.0 mm,同时允许螺钉分别向周围有 1 mm 的方向误差。而在内径为 28.55 mm 的空心管道中最多可同时放置 7 个直径 9.0 mm 螺钉 ,因此股骨颈完全有足够空间分布 4 枚空心螺钉。
综上述,菱形与倒三角形分布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均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对于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经皮 4 枚空心螺钉菱形固定能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维持精准复位,应力分散、抗剪切力更强、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可有效降低股骨颈短缩、内固定失败、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贡献:王照东负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吴敏、朱仲廉、周平辉、刘亚军、徐陈、赵宇朋负责实验设计及实施;官建中负责实验设计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修改。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获批立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高新技术,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130)。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