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鹏, 刘晓春, 牟勇, 黄永军, 孙大炜, 黄东.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大段跟腱及皮肤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2): 1585-1589. doi: 10.7507/1002-1892.202007020 复制
跟腱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难题,尤其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时,治疗更为棘手[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此类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学者们探索了多种治疗方案,但疗效仍不确切[2-5]。2018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我们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治疗 18 例大段跟腱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 例,女 4 例;年龄 32~57 岁,平均 42.1 岁。左侧 11 例,右侧 7 例。跟腱断裂术后感染 9 例,其中开放性损伤 6 例、闭合性损伤 3 例,跟腱及皮肤均有缺损;交通事故伤 1 例;足跟部外伤致皮肤、跟腱缺损合并感染 8 例。均为单纯跟腱缺损,未合并跟骨骨折及骨缺损、踝关节骨折等其他损伤。跟腱缺损长度为 4~8 cm,平均 5.6 cm;皮肤缺损范围为 14 cm×3 cm~20 cm×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时伤口感染均未良好控制,入院后行急诊清创手术,术中清除坏死的跟腱及组织。术后行创面局部换药,并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选取敏感抗生素,抗生素停用 1 周、创面细菌培养检测连续 3 次阴性时,二期行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
1.2.2 皮瓣围术期处理
① 受区创面准备:皮瓣切取前,受区创面均再次清创,根据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及血管造影结果寻找受区动、静脉及神经,并游离。② 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及移植:皮瓣切取前,根据创面形状裁剪样布备用,根据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角连线中点确定皮瓣穿支血管穿出点,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穿支发出位置及供血情况并进行标记,根据样布形状设计皮瓣。沿皮瓣内侧缘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并由内侧向外掀起皮瓣,于阔筋膜外切取皮瓣并仔细分离寻找穿支血管。寻找到穿支并予以保护,术中 18 例患者共解剖出 67 支穿支血管,其中 16 支穿支(23.8%)出现于皮瓣上 1/3 部分区域,23 支(34.3%)出现于皮瓣中 1/3 部分区域,28 支(41.8%)出现于皮瓣下 1/3 部分区域。58 支穿支为肌皮穿支,9 支为肌间隙穿支。其中皮瓣上 1/3 部分区域肌皮穿支 10 支,肌间隙穿支 6 支;中 1/3 部分区域肌皮穿支 20 支,肌间隙穿支 3 支;下 1/3 部分区域均为肌皮穿支。18 例患者中有 7 例术中只发现 3 支穿支血管,且管径较细,因此在皮瓣游离后采用内增压技术进行处理。术中根据跟腱缺损长度保留适当阔筋膜,于阔筋膜下股直肌及股外侧肌间隙寻找分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并用血管夹夹闭远、近端,分离保护股神经肌支及其营养血管。游离前观察穿支血管搏动及其分布情况,显微镜下对 18 例皮瓣下脂肪组织进行削薄,注意操作过程切勿切断皮瓣与阔筋膜之间的血管联系;最后将皮瓣连同所需阔筋膜一并切取,置于生理盐水纱布上,显微镜下将上述 7 例皮瓣主干远端断端同穿支侧支血管行断端吻合。而后将阔筋膜折叠,与跟腱两断端缝合(图 1),并使踝关节保持跖屈 90° 位,皮瓣血管、神经与创面血管、神经吻合后将皮瓣直接缝合于创面处。放置引流管,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棉垫疏松包扎,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 90° 位。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给予保温、抗炎、抗凝治疗;观察皮瓣颜色,防止血管危象发生;必要时可给予抗生素。1 周后拆除石膏固定,指导患者开始踝关节跖屈、背伸等康复训练,5 周后拄拐下地行走。
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6]评价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肢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并与健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健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 5~12 d,平均 7.7 d。18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皮肤软组织情况良好。末次随访时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4%。患足跟后区两点辨别觉为 4~7 mm,平均 5.32 mm。患足提踵试验阴性。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21.55±1.26)°,与健侧(25.23±1.4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8,P=0.000);患侧跖屈活动度为(44.17±1.52)°,与健侧(46.13±1.3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P=0.660)。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57 岁,因左足跟部外伤致皮肤、跟腱缺损并感染 2 月余入院。入院检查:左足跟部可见大面积皮肤及跟腱缺损,皮肤缺损面积为 19 cm×5 cm,跟腱缺损达 7 cm;伴局部坏死组织,有少许淡黄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少许红肿,无明显压痛;皮肤血运尚可,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可;余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跟腱外伤并感染。入院后行急诊清创,术后给予创面换药,并根据渗出物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2 周后 3 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行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术后 3 周皮瓣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出院。术后 18 个月随访踝关节功能良好,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为优。患足跟后区两点辨别觉为 5 mm;患肢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分别为 22°、45°。见图 2。

a. 术前外观;b. 清创术后外观;c. 术中皮瓣设计;d. 术中分离穿支;e~h. 术中皮瓣游离、皮瓣远端穿支血管缝合及皮瓣移植(A、B 分别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两处断端,C 为较细的穿支血管);i. 术后即刻皮瓣外观,可见皮瓣红润,血供良好;j、k. 术后 18 个月皮瓣外观及踝关节功能
Figure2.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b. Post-debridement appearance; c. Intraoperative flap design; d. Intraoperative separation of the perforator flap; e-h. Intraoperative flap freeing, suturing of the distal perforator vessels, and flap transplantation (A and B indicated the two broken ends of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respectively, C indicated the thin perforator vessel); i. Appearance of the flap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which was red and moist with good blood supply; j, k. Appearance and ankle function of flap at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4.1 跟腱损伤特点及修复方式
跟腱因表面覆盖组织较少,一旦受损,尤其是开放性损伤,极易造成局部愈合不良甚至继发感染。有研究证实,跟腱血供仅在止点及肌肉侧较为丰富,而跟腱中间区域则是血供的“贫瘠地带”[7]。且跟腱损伤后,由于小腿三头肌的回缩,缝合后张力变大,易造成再次撕裂。以上诸多因素增加了跟腱损伤的治疗难度。跟腱损伤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临床并不少见,以往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有两种主张,一是分两期修复,首先解决皮肤缺损,应用各类皮瓣进行修复,待皮瓣成活且稳定后再对跟腱进行修复,该方式虽然降低了治疗难度,但增加了治疗时间,且陈旧性跟腱修复较困难,易发生跟腱粘连、严重回缩,还会增加术后感染率[8]。另一种主张是一期行跟腱及创面修复,此种手术较为复杂,但可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提倡采用此治疗方式[9]。
目前跟腱缺损仍以自体肌腱移植修复为金标准,但自体肌腱来源有限,且会对供区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而同种异体肌腱的临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证实,其生物力学强度也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人工肌腱虽然来源相对丰富,但移植后存在与正常肌腱腱化时间长、腱化与吸收过程不同步、术后易粘连等缺点[10]。
4.2 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
1979 年 Taylor 等[11]首次利用带血管的肌腱皮瓣修复皮肤、跟腱损伤,该方法极大改善了预后,降低了感染风险。但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大段跟腱缺损时,自体带血管跟腱的获取尤为困难。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治疗方式,如腓肠肌肌皮瓣顺行推移修复术、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术、腹直肌前鞘肌皮瓣移植修复术、背阔肌筋膜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等,但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效果不佳。
股前外侧皮瓣作为皮瓣修复中的“万能皮瓣”[12],其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跟腱缺损已有相关文献[13-14]报道,但文章数量较少。因此,本课题组对收治并采用此类皮瓣进行修复的 18 例跟腱缺损伴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行回顾研究,发现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可达 94.4%,且外形美观,皮瓣弹性良好。提示此类皮瓣修复跟腱缺损伴大面积皮肤缺损效果显著。
对于跟腱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所需皮瓣面积较大,因穿支体区面积有限[15],往往皮瓣远端穿支血供无法满足皮瓣远端存活需求,因此常需采用增压技术[16]。而增压技术目前可分为外增压与内增压两种方式,外增压技术即皮瓣穿支与受区血管进行吻合,以达到增加血流量的目的;而内增压即皮瓣内血管进行吻合,以增强血液压力,促进皮瓣成活。既往报道[17]皮瓣内穿支血管与旋股外动脉主干分支进行吻合,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穿支管腔较小,较易发生血管痉挛、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我们将术中发现穿支数量少的 7 例患者,直接将远端较细的穿支血管与主干远端血管相吻合,使皮瓣远端血液供应提高,术后全部皮瓣均未出现肿胀、血管危象等并发症。
4.3 阔筋膜作为跟腱缺损修复材料的优点
阔筋膜为全身最厚的筋膜,向上附于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耻骨、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在股外侧上部分为 2 层包裹阔筋膜张肌[18]。应用其外层的髂胫束修复跟腱缺损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朱青安等[19]研究表明 2.2 cm 宽的髂胫束可承受 55 kg 体质量的跟腱拉伸力。临床研究中,张功林等[20]采用带血管的阔筋膜瓣移植重建跟腱缺损,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陈长顺等[14]利用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跟腱缺损,11 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术后踝关节功能良好。
本研究将阔筋膜取下后进行折叠,使其力学强度增加同时保证阔筋膜与股前外侧皮瓣之间的血液供应,防止其术后发生粘连。并且自体阔筋膜不会发生免疫排斥等并发症,移植的阔筋膜与正常肌腱腱化时间短,且可切取范围广,足以满足修复受区跟腱缺损的要求。
4.4 注意事项
① 术前准备:良好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包括对患者心理的安抚。此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负面情绪,适当积极的心理疏导可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其次,应完备术前检查,可行动脉造影观察动脉情况。另外,受区创面感染控制尤其重要。② 于阔筋膜浅层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阔筋膜表面链式血管网。③ 断蒂前削薄皮瓣,注意观察穿支血管在脂肪层的走行及规律,保护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和股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游离皮瓣后可采用内增压技术,加强皮瓣内血运。
综上述,对于大段跟腱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利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后踝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作者贡献:赵鹏负责文章撰写;刘晓春、牟勇、黄永军负责手术实施;孙大炜负责收集资料;黄东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跟腱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难题,尤其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时,治疗更为棘手[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此类疾病发生率逐年递增,学者们探索了多种治疗方案,但疗效仍不确切[2-5]。2018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我们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治疗 18 例大段跟腱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 例,女 4 例;年龄 32~57 岁,平均 42.1 岁。左侧 11 例,右侧 7 例。跟腱断裂术后感染 9 例,其中开放性损伤 6 例、闭合性损伤 3 例,跟腱及皮肤均有缺损;交通事故伤 1 例;足跟部外伤致皮肤、跟腱缺损合并感染 8 例。均为单纯跟腱缺损,未合并跟骨骨折及骨缺损、踝关节骨折等其他损伤。跟腱缺损长度为 4~8 cm,平均 5.6 cm;皮肤缺损范围为 14 cm×3 cm~20 cm×5 cm。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时伤口感染均未良好控制,入院后行急诊清创手术,术中清除坏死的跟腱及组织。术后行创面局部换药,并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选取敏感抗生素,抗生素停用 1 周、创面细菌培养检测连续 3 次阴性时,二期行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
1.2.2 皮瓣围术期处理
① 受区创面准备:皮瓣切取前,受区创面均再次清创,根据术前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及血管造影结果寻找受区动、静脉及神经,并游离。② 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及移植:皮瓣切取前,根据创面形状裁剪样布备用,根据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角连线中点确定皮瓣穿支血管穿出点,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穿支发出位置及供血情况并进行标记,根据样布形状设计皮瓣。沿皮瓣内侧缘切开皮肤及深筋膜,并由内侧向外掀起皮瓣,于阔筋膜外切取皮瓣并仔细分离寻找穿支血管。寻找到穿支并予以保护,术中 18 例患者共解剖出 67 支穿支血管,其中 16 支穿支(23.8%)出现于皮瓣上 1/3 部分区域,23 支(34.3%)出现于皮瓣中 1/3 部分区域,28 支(41.8%)出现于皮瓣下 1/3 部分区域。58 支穿支为肌皮穿支,9 支为肌间隙穿支。其中皮瓣上 1/3 部分区域肌皮穿支 10 支,肌间隙穿支 6 支;中 1/3 部分区域肌皮穿支 20 支,肌间隙穿支 3 支;下 1/3 部分区域均为肌皮穿支。18 例患者中有 7 例术中只发现 3 支穿支血管,且管径较细,因此在皮瓣游离后采用内增压技术进行处理。术中根据跟腱缺损长度保留适当阔筋膜,于阔筋膜下股直肌及股外侧肌间隙寻找分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并用血管夹夹闭远、近端,分离保护股神经肌支及其营养血管。游离前观察穿支血管搏动及其分布情况,显微镜下对 18 例皮瓣下脂肪组织进行削薄,注意操作过程切勿切断皮瓣与阔筋膜之间的血管联系;最后将皮瓣连同所需阔筋膜一并切取,置于生理盐水纱布上,显微镜下将上述 7 例皮瓣主干远端断端同穿支侧支血管行断端吻合。而后将阔筋膜折叠,与跟腱两断端缝合(图 1),并使踝关节保持跖屈 90° 位,皮瓣血管、神经与创面血管、神经吻合后将皮瓣直接缝合于创面处。放置引流管,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棉垫疏松包扎,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 90° 位。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给予保温、抗炎、抗凝治疗;观察皮瓣颜色,防止血管危象发生;必要时可给予抗生素。1 周后拆除石膏固定,指导患者开始踝关节跖屈、背伸等康复训练,5 周后拄拐下地行走。
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6]评价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肢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并与健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健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 5~12 d,平均 7.7 d。18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皮肤软组织情况良好。末次随访时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 15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94.4%。患足跟后区两点辨别觉为 4~7 mm,平均 5.32 mm。患足提踵试验阴性。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21.55±1.26)°,与健侧(25.23±1.4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8,P=0.000);患侧跖屈活动度为(44.17±1.52)°,与健侧(46.13±1.3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P=0.660)。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57 岁,因左足跟部外伤致皮肤、跟腱缺损并感染 2 月余入院。入院检查:左足跟部可见大面积皮肤及跟腱缺损,皮肤缺损面积为 19 cm×5 cm,跟腱缺损达 7 cm;伴局部坏死组织,有少许淡黄色分泌物,周围皮肤少许红肿,无明显压痛;皮肤血运尚可,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可;余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跟腱外伤并感染。入院后行急诊清创,术后给予创面换药,并根据渗出物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2 周后 3 次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行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术后 3 周皮瓣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出院。术后 18 个月随访踝关节功能良好,按 McComis 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为优。患足跟后区两点辨别觉为 5 mm;患肢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分别为 22°、45°。见图 2。

a. 术前外观;b. 清创术后外观;c. 术中皮瓣设计;d. 术中分离穿支;e~h. 术中皮瓣游离、皮瓣远端穿支血管缝合及皮瓣移植(A、B 分别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两处断端,C 为较细的穿支血管);i. 术后即刻皮瓣外观,可见皮瓣红润,血供良好;j、k. 术后 18 个月皮瓣外观及踝关节功能
Figure2. A typical casea. Preoperative appearance; b. Post-debridement appearance; c. Intraoperative flap design; d. Intraoperative separation of the perforator flap; e-h. Intraoperative flap freeing, suturing of the distal perforator vessels, and flap transplantation (A and B indicated the two broken ends of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respectively, C indicated the thin perforator vessel); i. Appearance of the flap at immediate after operation, which was red and moist with good blood supply; j, k. Appearance and ankle function of flap at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4 讨论
4.1 跟腱损伤特点及修复方式
跟腱因表面覆盖组织较少,一旦受损,尤其是开放性损伤,极易造成局部愈合不良甚至继发感染。有研究证实,跟腱血供仅在止点及肌肉侧较为丰富,而跟腱中间区域则是血供的“贫瘠地带”[7]。且跟腱损伤后,由于小腿三头肌的回缩,缝合后张力变大,易造成再次撕裂。以上诸多因素增加了跟腱损伤的治疗难度。跟腱损伤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临床并不少见,以往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有两种主张,一是分两期修复,首先解决皮肤缺损,应用各类皮瓣进行修复,待皮瓣成活且稳定后再对跟腱进行修复,该方式虽然降低了治疗难度,但增加了治疗时间,且陈旧性跟腱修复较困难,易发生跟腱粘连、严重回缩,还会增加术后感染率[8]。另一种主张是一期行跟腱及创面修复,此种手术较为复杂,但可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提倡采用此治疗方式[9]。
目前跟腱缺损仍以自体肌腱移植修复为金标准,但自体肌腱来源有限,且会对供区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而同种异体肌腱的临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证实,其生物力学强度也会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人工肌腱虽然来源相对丰富,但移植后存在与正常肌腱腱化时间长、腱化与吸收过程不同步、术后易粘连等缺点[10]。
4.2 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
1979 年 Taylor 等[11]首次利用带血管的肌腱皮瓣修复皮肤、跟腱损伤,该方法极大改善了预后,降低了感染风险。但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大段跟腱缺损时,自体带血管跟腱的获取尤为困难。虽然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治疗方式,如腓肠肌肌皮瓣顺行推移修复术、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术、腹直肌前鞘肌皮瓣移植修复术、背阔肌筋膜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等,但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效果不佳。
股前外侧皮瓣作为皮瓣修复中的“万能皮瓣”[12],其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跟腱缺损已有相关文献[13-14]报道,但文章数量较少。因此,本课题组对收治并采用此类皮瓣进行修复的 18 例跟腱缺损伴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行回顾研究,发现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可达 94.4%,且外形美观,皮瓣弹性良好。提示此类皮瓣修复跟腱缺损伴大面积皮肤缺损效果显著。
对于跟腱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所需皮瓣面积较大,因穿支体区面积有限[15],往往皮瓣远端穿支血供无法满足皮瓣远端存活需求,因此常需采用增压技术[16]。而增压技术目前可分为外增压与内增压两种方式,外增压技术即皮瓣穿支与受区血管进行吻合,以达到增加血流量的目的;而内增压即皮瓣内血管进行吻合,以增强血液压力,促进皮瓣成活。既往报道[17]皮瓣内穿支血管与旋股外动脉主干分支进行吻合,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穿支管腔较小,较易发生血管痉挛、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我们将术中发现穿支数量少的 7 例患者,直接将远端较细的穿支血管与主干远端血管相吻合,使皮瓣远端血液供应提高,术后全部皮瓣均未出现肿胀、血管危象等并发症。
4.3 阔筋膜作为跟腱缺损修复材料的优点
阔筋膜为全身最厚的筋膜,向上附于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耻骨、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在股外侧上部分为 2 层包裹阔筋膜张肌[18]。应用其外层的髂胫束修复跟腱缺损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性,朱青安等[19]研究表明 2.2 cm 宽的髂胫束可承受 55 kg 体质量的跟腱拉伸力。临床研究中,张功林等[20]采用带血管的阔筋膜瓣移植重建跟腱缺损,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陈长顺等[14]利用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跟腱缺损,11 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术后踝关节功能良好。
本研究将阔筋膜取下后进行折叠,使其力学强度增加同时保证阔筋膜与股前外侧皮瓣之间的血液供应,防止其术后发生粘连。并且自体阔筋膜不会发生免疫排斥等并发症,移植的阔筋膜与正常肌腱腱化时间短,且可切取范围广,足以满足修复受区跟腱缺损的要求。
4.4 注意事项
① 术前准备:良好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包括对患者心理的安抚。此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负面情绪,适当积极的心理疏导可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其次,应完备术前检查,可行动脉造影观察动脉情况。另外,受区创面感染控制尤其重要。② 于阔筋膜浅层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阔筋膜表面链式血管网。③ 断蒂前削薄皮瓣,注意观察穿支血管在脂肪层的走行及规律,保护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管和股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游离皮瓣后可采用内增压技术,加强皮瓣内血运。
综上述,对于大段跟腱缺损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利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移植修复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后踝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作者贡献:赵鹏负责文章撰写;刘晓春、牟勇、黄永军负责手术实施;孙大炜负责收集资料;黄东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