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龙, 曾建成, 杨志强, 王朝杨.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输尿管损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11): 1474-1477. doi: 10.7507/1002-1892.202001087 复制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932 年,Capener[1]介绍了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但手术创伤较大,存在腹部血管损伤风险[2]。为了避免传统 ALIF 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Mayer[3]于 1997 年首次提出了微创经腹膜后入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2006 年 Ozgur 等[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但该手术损伤腰大肌、腰丛的风险较高,导致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5]。为进一步避免上述并发症,2012 年 Silvestre 等[6]首次报道了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该术式通过腹膜后腰大肌与血管之间的自然解剖间隙达腰椎病变节段,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势[7]。但随着 OLIF 在临床广泛开展,相关手术并发症的报道逐渐增多,如腰椎节段血管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腹膜撕裂、输尿管损伤、终板骨折等[8-9]。其中,输尿管损伤是 OLIF 严重并发症之一,虽发生率较低,但处理较困难[10]。现针对 OLIF 输尿管损伤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输尿管行程与 OLIF 手术通道的解剖关系
OLIF 是经左侧腰大肌内侧缘与腹部大血管左侧缘间的自然解剖间隙,通过后推腰大肌、前推腹膜后脂肪组织及输尿管等腹腔脏器,建立工作通道后进行操作。因视野有限,理论上增加了损伤通道内组织器官的风险,输尿管损伤难以完全避免。
输尿管起源于双肾前内侧,走行于腹膜后肾周筋膜脂肪层中,下行过程中与髂血管分叉处相交,终止于膀胱,全长 25~30 cm,行程与腰椎及腰大肌关系紧密[11]。Voin 等[12]采用 8 具成人尸体对侧卧位时输尿管行程与腰椎间的关系进行解剖研究,发现输尿管均走行于腰椎侧方前缘或前缘之后,在下行过程中逐渐由后方向前走行,大部分输尿管(87.5%)在距 L2 前缘 2.5 cm、L3 前缘 3.0 cm、L4 前缘 1.0 cm、L5 前缘 0 cm 的椎体侧方下行;大体而言,输尿管在 L1、2 椎体后 1/3、L3 椎体中 1/3、L4、5 椎体前 1/3 的侧方下行。
Xiao 等[13]回顾分析了 234 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尿路增强 CT 图像,发现双侧输尿管在腰大肌表面由上至下逐渐由外侧缘向前内侧缘走行;通过测量输尿管至椎体中点的连线与 OLIF 手术通道外侧缘间夹角,发现该夹角在双侧 L4、5 水平均为负值,提示输尿管在该水平均走行于 OLIF 手术通道内,因此他们认为 L4、5 节段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风险较高。Fujibayashi 等[14]对 27 例腰椎退变患者行 CT 双期增强扫描,通过评估输尿管与 OLIF、XLIF 手术通道的解剖关系并分型,对比两种手术输尿管损伤的风险。对于 OLIF,根据输尿管与腰大肌的关系,将输尿管分为 3 型:其中Ⅰ-p 型走行于腰大肌腹侧,位于 OLIF 手术通道内;Ⅱ-p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前 1/2;Ⅲ-p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后 1/2。对于 XLIF,根据输尿管与椎体的关系,将输尿管分为 3 型:Ⅰ-v 型走行于椎体侧方前 1/3;Ⅱ-v 型、Ⅲ-v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中 1/3 及后 1/3,位于 XLIF 手术通道内。Fujibayashi 等发现分别有 94%、100% 患者输尿管位于 L3、4、L4、5 水平 OLIF 手术通道内;而仅 8% 患者输尿管位于 L3、4 水平 XLIF 手术通道内,无 1 例位于 L4、5 水平手术通道内。因此,他们认为相较于 XLIF,由于绝大部分患者输尿管位于 OLIF 手术通道内或术中输尿管随腹膜前移不充分,存在较高的输尿管损伤风险。Julian 等[15]于 200 例患者腰椎 MRI 上测量 OLIF 手术通道,发现腰大肌由上至下逐渐增粗,手术通道逐渐减小,其中 L4、5 水平通道最窄。因此,在 L4、5 放入工作管道时,对腹膜后脂肪组织及输尿管等腹腔脏器的推移较大,可能进一步增加了输尿管损伤的风险。
为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时,输尿管等腹膜后位器官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及其与 OLIF 或 XLIF 手术通道间的解剖关系,Ouchida 等[16]对 100 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在仰卧位与右侧卧位时进行了 CT 检查,发现相比于仰卧位,右侧卧位时包括输尿管在内的所有腹膜后位器官均向前移。他们将手术通道定义为椎体中线以后的区域,发现输尿管出现在手术通道的概率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时分别为 7%、1%。因此,规范的手术体位摆放可减少输尿管在手术通道内出现的概率,对于减少 OLIF 或 X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2 腰椎前路手术输尿管损伤发生率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最常见于妇科及产科等骨盆内手术[17],在腰椎前路手术中也存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风险[18-20]。2000 年,Guingrich 等[21]报道了 1 例腹腔镜辅助下 ALIF 输尿管损伤病例,分析可能为术中追求过度暴露所致。2003 年,Escobar 等[22]报道 135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2 例于术后 4 周发现输尿管损伤。2005 年,Gumbs 等[23]报道 64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3 例由于有骨盆手术史,为明确输尿管走行,减少输尿管损伤,于术前放置了输尿管导管,但仍有 1 例发生输尿管撕裂。2009 年,Schwender 等[24]报道 108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2 例翻修者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2013 年,Flouzat-Lachaniette 等[25]报道 25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1 例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1 例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尽管这 2 例患者术前均置入了双 J 管,但仍没能有效避免输尿管损伤的发生,而且 1 例患者因输尿管坏死导致严重脓毒症,最终接受了肾切除术。2016 年,Van Valkenburg 等[26]报道了 1 例腰椎前路手术输尿管损伤病例。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总体较低,文献报道为 0.3%~1.6%[27-29]。2017 年,Abe 等[27]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共纳入 155 例 OLIF 患者,仅 1 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分析为术中插入固定钉所致。Fujibayashi 等[28]对比了 71 所医疗机构中 1 995 例 XLIF 及 1 003 例 OLIF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XLIF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9.4%(330/1 995),术后无输尿管损伤发生;OLIF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5.3%(141/1 003),术后发现 3 例(0.3%)发生输尿管撕裂,其中 1 例经放置输尿管导管、2 例经开腹手术治愈。Jin 等[29]回顾分析了 63 例 OLIF 患者,仅 1 例术中发生输尿管损伤。除多中心研究外,近年也有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的病例报道。2017 年,Kubota 等[30]报道了 1 例女性患者 OLIF 术后因腹痛发现输尿管损伤,分析可能为固定钉在椎体前部插入过深造成,采用肾造口术并放置双 J 管进行引流处理。同年,Lee 等[31]报道了 1 例男性患者 OLIF 术中因血尿发现输尿管损伤,分析损伤与腹膜后暴露不充分有关,采用修补并放置输尿管导管处理。2020 年,Yoon 等[32]报道 1 例患者 OLIF 术后 3 个月发现输尿管狭窄及肾萎缩,分析为术中损伤输尿管所致,经放置输尿管支架后肾功能未能恢复。
3 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腰椎手术中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早期诊断较困难,甚至延迟诊断[19]。输尿管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发热、血尿、排尿困难、无尿、腹痛、腰痛、腹膜炎、伴或不伴白细胞增多、尿失禁、甚至尿漏等[10, 30-31, 33-35],其中腹痛、腹膜炎、发热等常见。值得注意的是,15%~45% 输尿管损伤患者无血尿表现[36]。少数输尿管损伤可在术中诊断,70%~80% 则在术后诊断[20],大多于术后 3 d~6 周出现[37],甚至更晚。Yoon 等[32]报道了 1 例 OLIF 患者于术后 3 个月因腹部肿块行腹部增强 CT 检查,发现输尿管狭窄及肾萎缩,分析为术中损伤输尿管所致。若延迟诊断往往预后不良,可导致输尿管狭窄、肾积水、肾萎缩或肾功能不全等[17, 19, 25, 32],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4 诊断及处理原则
逆行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镜检查是常用的术中检查方法[10]。逆行肾盂造影可辅助诊断输尿管狭窄、损伤,表现为造影剂外渗、通过受限等。如果逆行肾盂造影不能明确,可使用输尿管镜直接观察输尿管。若患者术后出现腹痛、腹膜炎、发热等可疑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有无输尿管损伤,必要时行相应检查以辅助诊断。泌尿系超声可显示肾盂积水、腹腔积液,以及因输尿管损伤而导致的输尿管喷射流缺失等[35],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明确腹腔积液性质。腹部 CT 可发现尿瘘导致的腹膜后积液、尿囊肿等[20, 30]。术后尿路造影可辅助诊断尿路有无梗阻、损伤等[10, 35]。其中,静脉尿路造影可实时显示输尿管影像,诊断较小的输尿管损伤。CT 尿路造影是近 20 年来最常用的输尿管损伤诊断方法,增强 CT 尿路造影可提高诊断效率。
输尿管损伤治疗原则是重建输尿管,恢复尿路连续性和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保护肾功能[38]。治疗方式取决于诊断时间、损伤位置及程度等多种因素,涵盖内镜治疗、替代物重建等多种修复手段。若输尿管部分损伤,可放置输尿管引流装置[39];若为完全损伤,先经皮行肾造口术,然后行肾盂造影明确损伤水平[40],上中 1/3 水平的输尿管损伤可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下 1/3 水平输尿管损伤可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5]。当输尿管完全毁损时,可以选择自体移植或肾切除术。Guingrich 等[21]报道了 1 例腰椎前路手术后输尿管部分撕裂病例,经放置双 J 管引流 6 周后,输尿管损伤修复。Tsai 等[19]报道了 1 例输尿管完全横断的病例,实施腹腔镜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并放置 4 周输尿管支架后,输尿管损伤修复。Kubota 等[30]报道了 1 例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的病例,术后经 CT 输尿管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证实,并依次行经皮穿刺肾造瘘、输尿管支架植入术,但 1 年后输尿管损伤仍未修复,需定期更换输尿管导管。Hajiha 等[18]报道了 1 例腰椎术后输尿管完全断裂的病例,最后实施肾切除术。
5 小结
OLIF 手术存在损伤输尿管风险,且临床症状常较隐匿,早期准确诊断有一定难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OLIF 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膜炎、发热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输尿管损伤,可通过泌尿系超声、腹部 CT、逆行肾盂造影、尿路造影等检查辅助诊断。经皮穿刺肾造瘘、安置输尿管支架或导管引流、输尿管损伤修补、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自体肾移植或切除等方式是目前处理 OLIF 手术输尿管损伤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方式。熟悉输尿管解剖、术中强调轻柔操作、直视下分离、用纱布保护腹侧输尿管等,对于预防输尿管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贡献:曾建成负责综述构思及设计、观点形成及文章审改;杨志强、王朝杨负责收集文献,对文章结构、逻辑等方面提供建议;赵龙负责文章构思、收集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932 年,Capener[1]介绍了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但手术创伤较大,存在腹部血管损伤风险[2]。为了避免传统 ALIF 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Mayer[3]于 1997 年首次提出了微创经腹膜后入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2006 年 Ozgur 等[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但该手术损伤腰大肌、腰丛的风险较高,导致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5]。为进一步避免上述并发症,2012 年 Silvestre 等[6]首次报道了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该术式通过腹膜后腰大肌与血管之间的自然解剖间隙达腰椎病变节段,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势[7]。但随着 OLIF 在临床广泛开展,相关手术并发症的报道逐渐增多,如腰椎节段血管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腹膜撕裂、输尿管损伤、终板骨折等[8-9]。其中,输尿管损伤是 OLIF 严重并发症之一,虽发生率较低,但处理较困难[10]。现针对 OLIF 输尿管损伤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输尿管行程与 OLIF 手术通道的解剖关系
OLIF 是经左侧腰大肌内侧缘与腹部大血管左侧缘间的自然解剖间隙,通过后推腰大肌、前推腹膜后脂肪组织及输尿管等腹腔脏器,建立工作通道后进行操作。因视野有限,理论上增加了损伤通道内组织器官的风险,输尿管损伤难以完全避免。
输尿管起源于双肾前内侧,走行于腹膜后肾周筋膜脂肪层中,下行过程中与髂血管分叉处相交,终止于膀胱,全长 25~30 cm,行程与腰椎及腰大肌关系紧密[11]。Voin 等[12]采用 8 具成人尸体对侧卧位时输尿管行程与腰椎间的关系进行解剖研究,发现输尿管均走行于腰椎侧方前缘或前缘之后,在下行过程中逐渐由后方向前走行,大部分输尿管(87.5%)在距 L2 前缘 2.5 cm、L3 前缘 3.0 cm、L4 前缘 1.0 cm、L5 前缘 0 cm 的椎体侧方下行;大体而言,输尿管在 L1、2 椎体后 1/3、L3 椎体中 1/3、L4、5 椎体前 1/3 的侧方下行。
Xiao 等[13]回顾分析了 234 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尿路增强 CT 图像,发现双侧输尿管在腰大肌表面由上至下逐渐由外侧缘向前内侧缘走行;通过测量输尿管至椎体中点的连线与 OLIF 手术通道外侧缘间夹角,发现该夹角在双侧 L4、5 水平均为负值,提示输尿管在该水平均走行于 OLIF 手术通道内,因此他们认为 L4、5 节段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风险较高。Fujibayashi 等[14]对 27 例腰椎退变患者行 CT 双期增强扫描,通过评估输尿管与 OLIF、XLIF 手术通道的解剖关系并分型,对比两种手术输尿管损伤的风险。对于 OLIF,根据输尿管与腰大肌的关系,将输尿管分为 3 型:其中Ⅰ-p 型走行于腰大肌腹侧,位于 OLIF 手术通道内;Ⅱ-p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前 1/2;Ⅲ-p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后 1/2。对于 XLIF,根据输尿管与椎体的关系,将输尿管分为 3 型:Ⅰ-v 型走行于椎体侧方前 1/3;Ⅱ-v 型、Ⅲ-v 型走行于腰大肌侧方中 1/3 及后 1/3,位于 XLIF 手术通道内。Fujibayashi 等发现分别有 94%、100% 患者输尿管位于 L3、4、L4、5 水平 OLIF 手术通道内;而仅 8% 患者输尿管位于 L3、4 水平 XLIF 手术通道内,无 1 例位于 L4、5 水平手术通道内。因此,他们认为相较于 XLIF,由于绝大部分患者输尿管位于 OLIF 手术通道内或术中输尿管随腹膜前移不充分,存在较高的输尿管损伤风险。Julian 等[15]于 200 例患者腰椎 MRI 上测量 OLIF 手术通道,发现腰大肌由上至下逐渐增粗,手术通道逐渐减小,其中 L4、5 水平通道最窄。因此,在 L4、5 放入工作管道时,对腹膜后脂肪组织及输尿管等腹腔脏器的推移较大,可能进一步增加了输尿管损伤的风险。
为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时,输尿管等腹膜后位器官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及其与 OLIF 或 XLIF 手术通道间的解剖关系,Ouchida 等[16]对 100 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在仰卧位与右侧卧位时进行了 CT 检查,发现相比于仰卧位,右侧卧位时包括输尿管在内的所有腹膜后位器官均向前移。他们将手术通道定义为椎体中线以后的区域,发现输尿管出现在手术通道的概率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时分别为 7%、1%。因此,规范的手术体位摆放可减少输尿管在手术通道内出现的概率,对于减少 OLIF 或 X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2 腰椎前路手术输尿管损伤发生率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最常见于妇科及产科等骨盆内手术[17],在腰椎前路手术中也存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风险[18-20]。2000 年,Guingrich 等[21]报道了 1 例腹腔镜辅助下 ALIF 输尿管损伤病例,分析可能为术中追求过度暴露所致。2003 年,Escobar 等[22]报道 135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2 例于术后 4 周发现输尿管损伤。2005 年,Gumbs 等[23]报道 64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3 例由于有骨盆手术史,为明确输尿管走行,减少输尿管损伤,于术前放置了输尿管导管,但仍有 1 例发生输尿管撕裂。2009 年,Schwender 等[24]报道 108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2 例翻修者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2013 年,Flouzat-Lachaniette 等[25]报道 25 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中,1 例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1 例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尽管这 2 例患者术前均置入了双 J 管,但仍没能有效避免输尿管损伤的发生,而且 1 例患者因输尿管坏死导致严重脓毒症,最终接受了肾切除术。2016 年,Van Valkenburg 等[26]报道了 1 例腰椎前路手术输尿管损伤病例。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总体较低,文献报道为 0.3%~1.6%[27-29]。2017 年,Abe 等[27]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共纳入 155 例 OLIF 患者,仅 1 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分析为术中插入固定钉所致。Fujibayashi 等[28]对比了 71 所医疗机构中 1 995 例 XLIF 及 1 003 例 OLIF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XLIF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9.4%(330/1 995),术后无输尿管损伤发生;OLIF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5.3%(141/1 003),术后发现 3 例(0.3%)发生输尿管撕裂,其中 1 例经放置输尿管导管、2 例经开腹手术治愈。Jin 等[29]回顾分析了 63 例 OLIF 患者,仅 1 例术中发生输尿管损伤。除多中心研究外,近年也有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的病例报道。2017 年,Kubota 等[30]报道了 1 例女性患者 OLIF 术后因腹痛发现输尿管损伤,分析可能为固定钉在椎体前部插入过深造成,采用肾造口术并放置双 J 管进行引流处理。同年,Lee 等[31]报道了 1 例男性患者 OLIF 术中因血尿发现输尿管损伤,分析损伤与腹膜后暴露不充分有关,采用修补并放置输尿管导管处理。2020 年,Yoon 等[32]报道 1 例患者 OLIF 术后 3 个月发现输尿管狭窄及肾萎缩,分析为术中损伤输尿管所致,经放置输尿管支架后肾功能未能恢复。
3 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腰椎手术中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早期诊断较困难,甚至延迟诊断[19]。输尿管损伤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发热、血尿、排尿困难、无尿、腹痛、腰痛、腹膜炎、伴或不伴白细胞增多、尿失禁、甚至尿漏等[10, 30-31, 33-35],其中腹痛、腹膜炎、发热等常见。值得注意的是,15%~45% 输尿管损伤患者无血尿表现[36]。少数输尿管损伤可在术中诊断,70%~80% 则在术后诊断[20],大多于术后 3 d~6 周出现[37],甚至更晚。Yoon 等[32]报道了 1 例 OLIF 患者于术后 3 个月因腹部肿块行腹部增强 CT 检查,发现输尿管狭窄及肾萎缩,分析为术中损伤输尿管所致。若延迟诊断往往预后不良,可导致输尿管狭窄、肾积水、肾萎缩或肾功能不全等[17, 19, 25, 32],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4 诊断及处理原则
逆行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镜检查是常用的术中检查方法[10]。逆行肾盂造影可辅助诊断输尿管狭窄、损伤,表现为造影剂外渗、通过受限等。如果逆行肾盂造影不能明确,可使用输尿管镜直接观察输尿管。若患者术后出现腹痛、腹膜炎、发热等可疑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有无输尿管损伤,必要时行相应检查以辅助诊断。泌尿系超声可显示肾盂积水、腹腔积液,以及因输尿管损伤而导致的输尿管喷射流缺失等[35],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明确腹腔积液性质。腹部 CT 可发现尿瘘导致的腹膜后积液、尿囊肿等[20, 30]。术后尿路造影可辅助诊断尿路有无梗阻、损伤等[10, 35]。其中,静脉尿路造影可实时显示输尿管影像,诊断较小的输尿管损伤。CT 尿路造影是近 20 年来最常用的输尿管损伤诊断方法,增强 CT 尿路造影可提高诊断效率。
输尿管损伤治疗原则是重建输尿管,恢复尿路连续性和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保护肾功能[38]。治疗方式取决于诊断时间、损伤位置及程度等多种因素,涵盖内镜治疗、替代物重建等多种修复手段。若输尿管部分损伤,可放置输尿管引流装置[39];若为完全损伤,先经皮行肾造口术,然后行肾盂造影明确损伤水平[40],上中 1/3 水平的输尿管损伤可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下 1/3 水平输尿管损伤可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5]。当输尿管完全毁损时,可以选择自体移植或肾切除术。Guingrich 等[21]报道了 1 例腰椎前路手术后输尿管部分撕裂病例,经放置双 J 管引流 6 周后,输尿管损伤修复。Tsai 等[19]报道了 1 例输尿管完全横断的病例,实施腹腔镜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并放置 4 周输尿管支架后,输尿管损伤修复。Kubota 等[30]报道了 1 例 OLIF 术中输尿管损伤的病例,术后经 CT 输尿管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证实,并依次行经皮穿刺肾造瘘、输尿管支架植入术,但 1 年后输尿管损伤仍未修复,需定期更换输尿管导管。Hajiha 等[18]报道了 1 例腰椎术后输尿管完全断裂的病例,最后实施肾切除术。
5 小结
OLIF 手术存在损伤输尿管风险,且临床症状常较隐匿,早期准确诊断有一定难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OLIF 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膜炎、发热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输尿管损伤,可通过泌尿系超声、腹部 CT、逆行肾盂造影、尿路造影等检查辅助诊断。经皮穿刺肾造瘘、安置输尿管支架或导管引流、输尿管损伤修补、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自体肾移植或切除等方式是目前处理 OLIF 手术输尿管损伤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方式。熟悉输尿管解剖、术中强调轻柔操作、直视下分离、用纱布保护腹侧输尿管等,对于预防输尿管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贡献:曾建成负责综述构思及设计、观点形成及文章审改;杨志强、王朝杨负责收集文献,对文章结构、逻辑等方面提供建议;赵龙负责文章构思、收集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