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邵佳申, 金柱成, 刘勃, 朱燕宾, 刘松, 陈伟, 张英泽. 2010 年—2011 年河北省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10): 1287-1290. doi: 10.7507/1002-1892.201804058 复制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以老年髋部骨折为主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多种内科疾病,长期卧床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并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既往文献报道,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后 1 年死亡率达 29%,2 年死亡率高达 38%[4]。既往关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多为单中心研究,为此我们收集了 2010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我国河北省 5 家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 年龄≥60 岁;② 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头骨折)。排除标准:① 陈旧性骨折;② 病理性骨折及假体周围骨折。使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 2010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河北省 5 家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邢台市矿务局医院)诊治的骨折患者资料,筛选符合选择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
1.2 研究方法
调查前对参加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要求熟练掌握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及注意事项。由 2 名住院医师独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资料,由另外 2 名医师进行汇总。调查中由 2 名骨科专业主任医师和 1 名放射科专业主任医师进行质量监督,并进行定期抽样。对有争议的病例,调取 CT 或 MRI 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判定。以 5 000 例患者为 1 组,随机抽出 500 例,由质控小组负责检查。若发现骨折误判超过 1%(5 例)或骨折分型错误率超过 3%(15 例),则对该 5 000 例进行重新阅片分型。
按照 60~69、70~79、80~89、90~99 岁分组,观察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记录骨折 AO 分型,分型标准:31-A 型转子间骨折,其中 A1 型经转子间简单骨折、A2 型经转子间粉碎骨折、A3 型大小转子间骨折;31-B 型股骨颈骨折,其中 B1 型头下骨折无或轻度移位、B2 型经股骨颈骨折、B3 型头下骨折伴移位;31-C 型股骨头骨折,其中 C1 型劈裂骨折、C2 型压缩骨折、C3 型合并股骨颈骨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 α=0.05。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010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河北省 5 家医院共收治髋部骨折患者 7 058 例,60 岁以上骨折患者 16 033 例。本研究共纳入 4 207 例 60 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占同期全部髋部骨折患者的 59.61%,占同期 60 岁以上骨折患者的 26.24%。其中男 1 703 例(40.48%)、女 2 504 例(59.52%),男女比例为 1∶1.47。骨折侧别:左侧 2 261 例(53.74%)、右侧 1 946 例(46.26%)。患者年龄 61~99 岁,平均 75.4 岁;其中 70~79 岁患者最多(1 850 例,43.97%),其次为 60~69 岁(1 207 例,28.69%)、80~89 岁(1 065 例,25.31%),90~99 岁最少(85 例,2.02%)。各年龄段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514;χ2=0.005,P=0.943;χ2=0.014,P=0.905;χ2=0.817,P=0.366)。见图 1。

2.2 髋部骨折 AO 分型分布
按照 AO 分型,31-A 型 2 118 例(50.34%),31-B 型 2 004 例(47.63%),31-C 型 85 例(2.02%);各亚型中 31-A2 型所占比例最高,达 30.50%。具体分型详见表 1。60~69、70~79、80~89、90~99 岁年龄段患者中 31-A 型、31-B 型比例分别为 0.65∶1、1.17∶1、1.45∶1、2.23∶1。除 60~69 岁年龄段的 31-A1 型、31-A3 型、31-C1 型和 80~89 岁年龄段的 31-A3 型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外,其余各型骨折女性均多于男性。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常见致伤机制包括跌倒、摔伤、交通事故伤等,此类骨折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5-12]。既往针对老年髋部骨折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为此我们选择了河北省 5 家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多中心联合调查。
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男女患者不一致。刘松等[13]对东北和西北地区 14 家医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男女比例为 1∶1.53。殷兵等[4]对西南地区 11 家医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女比例为 1∶1.61。Giversen[14]报道患者男女比例最高达 1∶3.2。本研究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 1∶1.47,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 60 岁以上老年女性受到绝经影响,雌激素水平严重下降,继而出现成骨细胞功能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和骨钙流失等问题,导致骨质疏松程度较同年龄段男性严重,因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相关骨折[15]。
丁剑锋[16]报道 60 岁以上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风险明显升高,骨折发生峰值段为 65~74 岁,80 岁之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殷兵等[4]报道骨折发生峰值段为 71~85 岁。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 75.4 岁,其中 70~79 岁患者最多,80 岁后骨折发病率逐渐降低。分析老年髋部骨折主要为跌倒所致[17],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程度加重、运动能力降低,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各种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而 80 岁以上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机会相对减少,发生行走中跌倒概率降低,暴露于其他致伤因素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因此髋部骨折及其他各类骨折发生率均有所下降。
程志安等[18]报道 50 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明显多于转子间骨折,比例为 1.33∶1。本研究显示 60~69 岁年龄段股骨颈骨折明显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比例为 1.54∶1,随着年龄增长股骨转子间骨折比例逐渐增加,90~99 岁年龄段比例达 1∶2.23。王俊等[19]对 2 371 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较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表明,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相比,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更大,骨质疏松程度更严重。同时,本研究显示 31-A2 型骨折比例最高,与既往报道[20]一致,分析原因为 31-A2 型是股骨近端经转子间粉碎骨折,此处为骨小梁交汇区域,骨质较为薄弱且内部为松质骨,较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常随地域变化,并与当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卫生条件等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河北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普遍多于男性,70~79 岁是高发年龄段,转子间粉碎骨折是常见类型。
作者贡献:邵佳申、金柱成参与文章撰写和数据整理;刘勃、朱燕宾、刘松参与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陈伟参与课题实施;张英泽提出研究思路,参与科研设计及论文最终版本修订工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EPR-1500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