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春永, 叶君健, 谢昀, 林章雄, 谢其扬, 邱耀宇, 吴贵, 王发圣. 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7): 805-809. doi: 10.7507/1002-1892.201702021 复制
据统计,髌骨骨折约占成人全身骨折的 1%[1]。根据髌骨的生物力学特点,AO 提出了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2]。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在处理髌骨粉碎性骨折时,先以 1 根钢丝行髌骨环扎加压术,再用另 1 根钢丝缠绕克氏针作“8”字张力带,形成环扎加压和张力带加压两个独立的内固定结构[3]。为了减少经典 AO 术式存在的钢丝松脱、断裂、刺激软组织等并发症,髌骨张力带不断改良,并演化出多种术式[2]。2012 年 6 月—2014 年 11 月,我们使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 46 例髌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0 例,女 16 例;年龄 20~86 岁,平均 54 岁。骨折原因:摔伤 27 例,交通事故伤 16 例,击打伤 3 例。闭合性损伤 41 例,开放性损伤 5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2 例。骨折 AO 分型:34-A 型 3 例,34-B 型 1 例,34-C1 型 7 例,34-C2 型 13 例,34-C3 型 2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2 d,平均 3.7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 40 例、全麻 6 例,患者取平卧位。取膝关节前正中入路(髌上 1 cm 至髌下 1 cm),髌韧带表面(深筋膜下)全层切开,暴露并保护髌骨表面髌韧带扩张部。清理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尽可能缝合表面髌韧带,协助复位骨折。通过触摸髌股关节面,使关节面尽可能解剖复位,用 2 把 Weber 钳于髌骨内、外侧钳夹维持临时固定。于髌骨中央(约髌骨表面下 5 mm 处),沿髌骨纵轴,从小骨折块向大骨折块平行钻入 2 枚直径 2 mm 克氏针,2 枚克氏针间隔 10~15 mm,以在中轴旁开 1 cm 为最佳位置,克氏针远端穿出另一端骨皮质;对于 26 例粉碎性骨折,克氏针需要串联主要骨折块。正、侧位透视明确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使用穿缆导引钩进行钛缆(直径 1.0 mm)环扎。钛缆锁扣靠近克氏针一端,钛缆一般从髌骨内下缘开始钻入,环扎深度为髌骨厚度的 1/2 处,导引钩控制钛缆贴紧髌骨,每次延伸长度为 20~30 mm,头尾相接。环扎完成后,钛缆再次穿过髌骨下极 2 枚克氏针下方,作“8”字缠绕。穿过锁扣后,使用张力控制器收紧并控制钛缆张力为 35 kg,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图 1)。再次正、侧位透视见骨折块复位及克氏针、钛缆位置良好后,锁紧钳固定。钛缆末端剪断,钛缆锁扣埋于髌骨内下缘软组织内。屈伸膝关节证实骨折固定牢固,关节活动良好,再次透视确认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骨折无移位。克氏针两端修钝或折弯翻转埋于软组织内。修补内、外侧关节囊及支持带,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a. 几何学“球冠”结构;b. 单根钛缆所形成的“球冠”结构张力带示意图;c、d. “球冠”结构张力带正、侧位示意图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a. A geometric spherical cap; b.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 fixed by a single titanium wire; c, d. Anteroposterior view and lateral view of the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
1.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 30 min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常规给予消肿治疗,不使用抗生素;24~48 h 后拔除引流管,2 周后拆线。术后 24 h 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能完成直腿抬高动作后,允许患肢部分负重;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时,允许完全负重下地行走。术后 3 个月复查 X 线片,术后 12 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20.6 个月。1 例术后 3 周活动膝关节时出现软组织刺激,尚可耐受,未予以特殊处理,3 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2 例术后 3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 1 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骨折块无移位,未予以处理;3 个月时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本组患者术后 3 个月时患肢均能完全负重,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术后 12 个月,38 例患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 12 个月,按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4]评价为 24~30 分,平均 28.34 分;优 42 例、良 4 例,优良率 100%。评定为良的 4 例患者中,影响评分的主要项目为: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老年患者使用手杖。见图 2。

a. 术前;b. 术后 3 d;c. 术后 3 个月;d. 术后 12 个月
Figure2.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43-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patellar fracture (AO type 34-C3)a. Before operation; b.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c.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d.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本组采用术式是基于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术式使用单根钛缆,将经典 AO 术式中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两个独立结构,变成一个张力均匀的“球冠”结构。与经典术式相比,该结构理论上能发挥以下作用:① 同步均衡的静力加压作用:髌骨张力带固定在 AO 原则中属于“绝对稳定”的内固定范畴,其使用前提是简单骨折,并且必须解剖复位[3, 5]。而髌骨骨折以粉碎性居多[6],仅依靠 2 枚克氏针与“8”字线缆难以维持髌骨的解剖复位,故另需环扎术聚拢骨折块,便于发挥张力带作用。在经典 AO 张力带术式中,由于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相互独立,先进行的环扎加压效果可能被其后的张力带加压削弱,故两次静力加压难以保持协调。本术式将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同步完成,使静力加压过程中髌骨内部骨折块之间的压力趋向于均衡,有效克服骨块旋转分离倾向,更有利于髌骨的塑形。② 优化动力加压作用:正常屈膝活动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对髌骨前方上、下极处产生巨大的张应力,对后方髌股关节面产生压应力,即“三点弯曲力”[7]。张力带在膝关节弯曲时,将髌骨前方的张应力通过克氏针转化为对后方骨折块的压应力,对后方骨折块动力加压[8]。动力加压在膝关节屈曲时力量最大,伸直时逐渐减小。因此,克氏针与“8”字钛缆覆盖区域所构成的“加压条带”,决定了有效的动力加压面积。在经典 AO 张力带术式中,环扎钢丝只提供静力加压,并不参与动力加压。而在本术式中,单根钛缆能够将“三点弯曲力”均匀地传递到整个“球冠”结构中,使环扎钛缆也能够在膝关节弯曲过程中随着“8 ”字缠绕钛缆收紧,实现环扎钛缆的动力加压。Fortis 等[9]对髌骨横形骨折模型研究发现,增加环扎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本组采用术式优化了动力加压,使张力带的加压面积、强度更大。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用钛缆取代钢丝。钛缆和钢丝都是常用的髌骨张力带线缆[10]。临床操作中发现,钢丝容易皱折、扭曲,环扎穿行较困难;术中依靠经验拧紧钢丝时,过松将影响疗效,过紧则易发生断裂;后期功能锻炼时易发生钢丝松动、断裂,导致骨折移位[11]。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钛缆的生物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和抗蠕变能力明显优于相同直径钢丝,但价格较高是其最大不足[12-14]。由于钢丝刚度的局限,如同时完成环扎和缠绕,难以实现良好的加压效果;若以 2 根钛缆替换,势必增加患者费用。本术式利用钛缆的性能优势,仅采用 1 根钛缆完成固定,降低了手术耗材费用。另外,采用钛缆固定还具有其他优点:① 钛缆的张力控制器可精确调控张力,既避免钢丝拧紧时力量过大导致切割、磨损骨面,又降低了断裂风险[15]。② 钛缆尾端剪断后,较钢丝尖锐的断端相比,不易磨损软组织。本组取出内固定物时,亦未发现滑囊形成或其他软组织并发症。③ 钛缆组织相容性好,不干扰磁场,不影响术后膝关节 MRI 检查[16]。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① 环扎深度:目前关于环扎深度报道不一,如 Matsuo 等[17]选择在髌骨浅层和深层纤维之间环扎;Li 等[18]选择在髌骨厚度的 1/3 和 2/3 处分别用线缆进行 2 次环扎。我们认为,环扎主要提供向心的聚合力,故于髌骨的中份进行环扎,若骨折块未涉及后方髌股关节面,则可适当靠近前方。② 保护软组织:术中应注意修复、保护髌骨表面的髌韧带浅纤维,特别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4-B3、C3 型)时,缝合修复破裂髌韧带的过程,从微观角度亦是利用软组织对粉碎骨块进行间接复位,避免粉碎骨块进一步剥离;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髌骨骨膜,促进骨折愈合。
本组术后骨折均愈合,根据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 100%,提示本术式有利于髌骨的重建和塑形,其固定效果可靠,患者可早期活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本研究仅为临床应用总结,因此,与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相比,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的优势有待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研究。
志谢:厦门医疗器械研发检测中心曾达、练仲华、叶焰杰
据统计,髌骨骨折约占成人全身骨折的 1%[1]。根据髌骨的生物力学特点,AO 提出了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2]。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在处理髌骨粉碎性骨折时,先以 1 根钢丝行髌骨环扎加压术,再用另 1 根钢丝缠绕克氏针作“8”字张力带,形成环扎加压和张力带加压两个独立的内固定结构[3]。为了减少经典 AO 术式存在的钢丝松脱、断裂、刺激软组织等并发症,髌骨张力带不断改良,并演化出多种术式[2]。2012 年 6 月—2014 年 11 月,我们使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 46 例髌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0 例,女 16 例;年龄 20~86 岁,平均 54 岁。骨折原因:摔伤 27 例,交通事故伤 16 例,击打伤 3 例。闭合性损伤 41 例,开放性损伤 5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2 例。骨折 AO 分型:34-A 型 3 例,34-B 型 1 例,34-C1 型 7 例,34-C2 型 13 例,34-C3 型 2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2 d,平均 3.7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 40 例、全麻 6 例,患者取平卧位。取膝关节前正中入路(髌上 1 cm 至髌下 1 cm),髌韧带表面(深筋膜下)全层切开,暴露并保护髌骨表面髌韧带扩张部。清理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尽可能缝合表面髌韧带,协助复位骨折。通过触摸髌股关节面,使关节面尽可能解剖复位,用 2 把 Weber 钳于髌骨内、外侧钳夹维持临时固定。于髌骨中央(约髌骨表面下 5 mm 处),沿髌骨纵轴,从小骨折块向大骨折块平行钻入 2 枚直径 2 mm 克氏针,2 枚克氏针间隔 10~15 mm,以在中轴旁开 1 cm 为最佳位置,克氏针远端穿出另一端骨皮质;对于 26 例粉碎性骨折,克氏针需要串联主要骨折块。正、侧位透视明确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使用穿缆导引钩进行钛缆(直径 1.0 mm)环扎。钛缆锁扣靠近克氏针一端,钛缆一般从髌骨内下缘开始钻入,环扎深度为髌骨厚度的 1/2 处,导引钩控制钛缆贴紧髌骨,每次延伸长度为 20~30 mm,头尾相接。环扎完成后,钛缆再次穿过髌骨下极 2 枚克氏针下方,作“8”字缠绕。穿过锁扣后,使用张力控制器收紧并控制钛缆张力为 35 kg,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图 1)。再次正、侧位透视见骨折块复位及克氏针、钛缆位置良好后,锁紧钳固定。钛缆末端剪断,钛缆锁扣埋于髌骨内下缘软组织内。屈伸膝关节证实骨折固定牢固,关节活动良好,再次透视确认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骨折无移位。克氏针两端修钝或折弯翻转埋于软组织内。修补内、外侧关节囊及支持带,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a. 几何学“球冠”结构;b. 单根钛缆所形成的“球冠”结构张力带示意图;c、d. “球冠”结构张力带正、侧位示意图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a. A geometric spherical cap; b.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 fixed by a single titanium wire; c, d. Anteroposterior view and lateral view of the spherical cap-shape tension band
1.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 30 min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常规给予消肿治疗,不使用抗生素;24~48 h 后拔除引流管,2 周后拆线。术后 24 h 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能完成直腿抬高动作后,允许患肢部分负重;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时,允许完全负重下地行走。术后 3 个月复查 X 线片,术后 12 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20.6 个月。1 例术后 3 周活动膝关节时出现软组织刺激,尚可耐受,未予以特殊处理,3 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2 例术后 3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 1 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骨折块无移位,未予以处理;3 个月时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本组患者术后 3 个月时患肢均能完全负重,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术后 12 个月,38 例患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 12 个月,按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4]评价为 24~30 分,平均 28.34 分;优 42 例、良 4 例,优良率 100%。评定为良的 4 例患者中,影响评分的主要项目为: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老年患者使用手杖。见图 2。

a. 术前;b. 术后 3 d;c. 术后 3 个月;d. 术后 12 个月
Figure2.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43-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patellar fracture (AO type 34-C3)a. Before operation; b.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c.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d.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3 讨论
本组采用术式是基于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术式使用单根钛缆,将经典 AO 术式中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两个独立结构,变成一个张力均匀的“球冠”结构。与经典术式相比,该结构理论上能发挥以下作用:① 同步均衡的静力加压作用:髌骨张力带固定在 AO 原则中属于“绝对稳定”的内固定范畴,其使用前提是简单骨折,并且必须解剖复位[3, 5]。而髌骨骨折以粉碎性居多[6],仅依靠 2 枚克氏针与“8”字线缆难以维持髌骨的解剖复位,故另需环扎术聚拢骨折块,便于发挥张力带作用。在经典 AO 张力带术式中,由于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相互独立,先进行的环扎加压效果可能被其后的张力带加压削弱,故两次静力加压难以保持协调。本术式将环扎加压与张力带加压同步完成,使静力加压过程中髌骨内部骨折块之间的压力趋向于均衡,有效克服骨块旋转分离倾向,更有利于髌骨的塑形。② 优化动力加压作用:正常屈膝活动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对髌骨前方上、下极处产生巨大的张应力,对后方髌股关节面产生压应力,即“三点弯曲力”[7]。张力带在膝关节弯曲时,将髌骨前方的张应力通过克氏针转化为对后方骨折块的压应力,对后方骨折块动力加压[8]。动力加压在膝关节屈曲时力量最大,伸直时逐渐减小。因此,克氏针与“8”字钛缆覆盖区域所构成的“加压条带”,决定了有效的动力加压面积。在经典 AO 张力带术式中,环扎钢丝只提供静力加压,并不参与动力加压。而在本术式中,单根钛缆能够将“三点弯曲力”均匀地传递到整个“球冠”结构中,使环扎钛缆也能够在膝关节弯曲过程中随着“8 ”字缠绕钛缆收紧,实现环扎钛缆的动力加压。Fortis 等[9]对髌骨横形骨折模型研究发现,增加环扎可以提高张力带固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本组采用术式优化了动力加压,使张力带的加压面积、强度更大。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用钛缆取代钢丝。钛缆和钢丝都是常用的髌骨张力带线缆[10]。临床操作中发现,钢丝容易皱折、扭曲,环扎穿行较困难;术中依靠经验拧紧钢丝时,过松将影响疗效,过紧则易发生断裂;后期功能锻炼时易发生钢丝松动、断裂,导致骨折移位[11]。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钛缆的生物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和抗蠕变能力明显优于相同直径钢丝,但价格较高是其最大不足[12-14]。由于钢丝刚度的局限,如同时完成环扎和缠绕,难以实现良好的加压效果;若以 2 根钛缆替换,势必增加患者费用。本术式利用钛缆的性能优势,仅采用 1 根钛缆完成固定,降低了手术耗材费用。另外,采用钛缆固定还具有其他优点:① 钛缆的张力控制器可精确调控张力,既避免钢丝拧紧时力量过大导致切割、磨损骨面,又降低了断裂风险[15]。② 钛缆尾端剪断后,较钢丝尖锐的断端相比,不易磨损软组织。本组取出内固定物时,亦未发现滑囊形成或其他软组织并发症。③ 钛缆组织相容性好,不干扰磁场,不影响术后膝关节 MRI 检查[16]。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① 环扎深度:目前关于环扎深度报道不一,如 Matsuo 等[17]选择在髌骨浅层和深层纤维之间环扎;Li 等[18]选择在髌骨厚度的 1/3 和 2/3 处分别用线缆进行 2 次环扎。我们认为,环扎主要提供向心的聚合力,故于髌骨的中份进行环扎,若骨折块未涉及后方髌股关节面,则可适当靠近前方。② 保护软组织:术中应注意修复、保护髌骨表面的髌韧带浅纤维,特别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4-B3、C3 型)时,缝合修复破裂髌韧带的过程,从微观角度亦是利用软组织对粉碎骨块进行间接复位,避免粉碎骨块进一步剥离;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髌骨骨膜,促进骨折愈合。
本组术后骨折均愈合,根据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 100%,提示本术式有利于髌骨的重建和塑形,其固定效果可靠,患者可早期活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本研究仅为临床应用总结,因此,与经典 AO 髌骨张力带术式相比,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的优势有待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研究。
志谢:厦门医疗器械研发检测中心曾达、练仲华、叶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