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民, 刘洋, 魏钰. 关节镜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7, 31(2): 150-154. doi: 10.7507/1002-1892.201609054 复制
距下关节由距骨关节面和跟骨关节面构成,分为前、中、后 3 个关节面,其中前、中关节面与后关节面之间以跗骨窦分隔。距下关节主要负责后足内、外翻运动,是后足力学枢纽。它主要依靠跗骨窦内的距跟骨间韧带维持稳定。跟骨骨折可造成距下关节面破损,即使行复位固定,部分患者仍会遗留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关节磨损加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2]。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后足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症状更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2011 年 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 14 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既往跟骨经关节面骨折;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距下关节退变;③ 经保守治疗无效;④ 患者步行疼痛存在缓解期。排除标准:① 距下关节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② 同侧肢体其他关节存在明显病变。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2~62 岁,平均 42 岁。既往均为高处坠落伤致跟骨骨折;其中 8 例行石膏外固定,6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5 个月,平均 3.2 个月。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 2~7 年,平均 3.4 年。患者均存在后足疼痛,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疼痛加重。术前行 X 线片、CT及MRI 检查评价关节损伤情况,其中 X 线片示距下关节软骨下骨硬化,6 例患者关节间隙狭窄;CT 显示距下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平整,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形成;MRI 显示距下关节积液,距骨和跟骨骨髓水肿。
1.2 手术方法
全麻(5 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9 例)下,患者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两腿之间夹以软垫。6 例关节间隙狭窄者,采用牵引带行无创牵引。本组均采用 2.7 mm 30°关节镜进行手术操作。经外侧中间入路向跗骨窦内注入 10 mL 生理盐水以扩大关节间隙,针头方向平行于关节面,穿刺后有液体回流提示进针位置正确;注意针头避免向近侧成角,以免进入踝关节。使用尖刀分别于外侧中间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作 3 mm 长切口,穿刺锥穿入跗骨窦。经外侧中间入路置入关节镜,前外侧入路置入器械。镜下探查显示跗骨窦内、距下关节间隙、外侧沟内有大量瘢痕组织增生,距下关节软骨面不同程度破损。关节软骨损伤按照 Outerbridge 分级标准[3],本组 3 级4 例、4 级 10 例。首先清理跗骨窦内瘢痕组织,显露距跟骨间韧带,打开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由前向后观察距下后关节,使用探钩和刨削刀清理关节间隙内的纤维瘢痕和松动的软骨碎片,等离子射频修整破损的关节软骨。进一步检查前外侧角,可见距跟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清理外侧隐窝内粘连带。经后外侧入路置入器械,松解后关节囊,清理后外侧隐窝和后外侧沟;松解过程中注意被动活动距下关节,检查关节活动度,并使残余粘连纤维维持张力以便于清理。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冰敷 24 h 以减少关节内渗出。术后第 1 天即开始部分负重,1 周内达完全负重。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4]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自主活动、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前后活动、后足活动、踝后足稳定性以及足部对线共 9 个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 18 个月。患者后足疼痛明显缓解,无需扶柺行走。术后 18 个月,VAS 评分为(3.8±0.9)分,明显优于术前的(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28,P=0.000)。AOFAS 踝-后足评分总分为(59.1±8.8)分,明显优于术前的(37.6±8.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8,P=0.000);其中,术后疼痛、自主活动、步行距离、反常步态、后足活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18 个月 CT 和 MRI 复查显示距下关节炎无明显加重;见图 1。随访期间无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


3 讨论
3.1 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形成及表现
跟骨骨折是常见损伤,涉及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跟骨骨折会造成关节软骨损伤,即使开放手术也难以达到精确复位,关节面不平整会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磨损,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1-2]。跟骨骨折还会在跗骨窦和外侧沟内产生大量瘢痕组织,导致距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5-6]。患者距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疼痛更明显,严重影响生活,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7-8]。但是,距下关节是后足的力学中心,关节融合将导致患足功能损失,患者不易接受[9-10]。
3.2 关节镜治疗分析
对于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传统开放手术松解可以在取出内固定物的同时彻底松解,但由于切口较长,术后不能立即进行功能锻炼,可能导致关节再次粘连。而关节镜下松解避免了开放手术缺点,术后可以立即进行功能锻炼并早期负重行走,有利于手术效果的保持和关节功能恢复。文献报道,当距下关节存在粘连时,关节镜下松解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11-12]。本组患者术前 AOFAS 评分总分以及疼痛项目评分较低,但是患者不接受关节融合。经关节镜下清理后,AOFAS 评分总分显著增加。另外,虽然关节软骨损伤严重,但由于取出了游离体、修整了活动的软骨边缘,关节疼痛改善较明显,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但是本组随访时间尚较短,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距下关节镜外侧入路首先由 Parisien 等[13]和Frey 等[14]报道。通过外侧入路,关节镜容易进入跗骨窦区域。而跗骨窦区域通常有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彻底清除这些瘢痕组织,可以有效缓解跗骨窦区域相关症状。除发生严重损伤外,距跟骨间韧带通常不会断裂,但是会被瘢痕组织包绕,因此跗骨窦区域清理时应注意保护距跟骨间韧带[15-16]。跗骨窦区域清理后,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即可清晰显露。研究表明,清除破损的关节软骨,尤其是游离软骨碎片,修整不平整关节面,同时清理外侧沟内增生的瘢痕组织,适当松解外侧和后侧关节囊,可以改善距下关节活动度[17]。但应注意,如关节面破损较严重,需适当降低关节松解程度,以免加重活动后疼痛。本组仅纳入步行疼痛存在缓解期的患者,我们认为这部分患者步行疼痛程度时轻时重,说明疼痛可能部分来源于关节内游离体或增生瘢痕组织,此时建议行关节镜下探查。本组通过关节镜下清理关节内游离骨块、软骨碎片以及增生瘢痕组织,取得了满意疗效,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如患者步行疼痛持续不缓解,说明疼痛可能主要由关节面破损、软骨下骨裸露造成,此时建议行关节融合。
但关节镜下清理距下关节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外侧入路不能良好显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内侧部分和内侧沟,尤其是距下关节粘连严重时;此时应通过关节松解逐步打开关节间隙。其次,外侧入路难以探查距下关节的前、中关节面。最后也有学者报道距下关节内侧入路存在神经、血管损伤风险[18]。
综上述,通过关节镜下清理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延迟关节融合。但本组病例较少,仅进行了术前及术后比较,且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距下关节由距骨关节面和跟骨关节面构成,分为前、中、后 3 个关节面,其中前、中关节面与后关节面之间以跗骨窦分隔。距下关节主要负责后足内、外翻运动,是后足力学枢纽。它主要依靠跗骨窦内的距跟骨间韧带维持稳定。跟骨骨折可造成距下关节面破损,即使行复位固定,部分患者仍会遗留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关节磨损加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2]。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后足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症状更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2011 年 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 14 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既往跟骨经关节面骨折;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距下关节退变;③ 经保守治疗无效;④ 患者步行疼痛存在缓解期。排除标准:① 距下关节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② 同侧肢体其他关节存在明显病变。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2~62 岁,平均 42 岁。既往均为高处坠落伤致跟骨骨折;其中 8 例行石膏外固定,6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5 个月,平均 3.2 个月。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 2~7 年,平均 3.4 年。患者均存在后足疼痛,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疼痛加重。术前行 X 线片、CT及MRI 检查评价关节损伤情况,其中 X 线片示距下关节软骨下骨硬化,6 例患者关节间隙狭窄;CT 显示距下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平整,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形成;MRI 显示距下关节积液,距骨和跟骨骨髓水肿。
1.2 手术方法
全麻(5 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9 例)下,患者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两腿之间夹以软垫。6 例关节间隙狭窄者,采用牵引带行无创牵引。本组均采用 2.7 mm 30°关节镜进行手术操作。经外侧中间入路向跗骨窦内注入 10 mL 生理盐水以扩大关节间隙,针头方向平行于关节面,穿刺后有液体回流提示进针位置正确;注意针头避免向近侧成角,以免进入踝关节。使用尖刀分别于外侧中间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作 3 mm 长切口,穿刺锥穿入跗骨窦。经外侧中间入路置入关节镜,前外侧入路置入器械。镜下探查显示跗骨窦内、距下关节间隙、外侧沟内有大量瘢痕组织增生,距下关节软骨面不同程度破损。关节软骨损伤按照 Outerbridge 分级标准[3],本组 3 级4 例、4 级 10 例。首先清理跗骨窦内瘢痕组织,显露距跟骨间韧带,打开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由前向后观察距下后关节,使用探钩和刨削刀清理关节间隙内的纤维瘢痕和松动的软骨碎片,等离子射频修整破损的关节软骨。进一步检查前外侧角,可见距跟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清理外侧隐窝内粘连带。经后外侧入路置入器械,松解后关节囊,清理后外侧隐窝和后外侧沟;松解过程中注意被动活动距下关节,检查关节活动度,并使残余粘连纤维维持张力以便于清理。
1.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冰敷 24 h 以减少关节内渗出。术后第 1 天即开始部分负重,1 周内达完全负重。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4]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自主活动、步行距离、地面步行、反常步态、前后活动、后足活动、踝后足稳定性以及足部对线共 9 个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 18 个月。患者后足疼痛明显缓解,无需扶柺行走。术后 18 个月,VAS 评分为(3.8±0.9)分,明显优于术前的(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28,P=0.000)。AOFAS 踝-后足评分总分为(59.1±8.8)分,明显优于术前的(37.6±8.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8,P=0.000);其中,术后疼痛、自主活动、步行距离、反常步态、后足活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术后 18 个月 CT 和 MRI 复查显示距下关节炎无明显加重;见图 1。随访期间无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


3 讨论
3.1 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形成及表现
跟骨骨折是常见损伤,涉及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跟骨骨折会造成关节软骨损伤,即使开放手术也难以达到精确复位,关节面不平整会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磨损,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1-2]。跟骨骨折还会在跗骨窦和外侧沟内产生大量瘢痕组织,导致距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5-6]。患者距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时疼痛更明显,严重影响生活,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7-8]。但是,距下关节是后足的力学中心,关节融合将导致患足功能损失,患者不易接受[9-10]。
3.2 关节镜治疗分析
对于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传统开放手术松解可以在取出内固定物的同时彻底松解,但由于切口较长,术后不能立即进行功能锻炼,可能导致关节再次粘连。而关节镜下松解避免了开放手术缺点,术后可以立即进行功能锻炼并早期负重行走,有利于手术效果的保持和关节功能恢复。文献报道,当距下关节存在粘连时,关节镜下松解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11-12]。本组患者术前 AOFAS 评分总分以及疼痛项目评分较低,但是患者不接受关节融合。经关节镜下清理后,AOFAS 评分总分显著增加。另外,虽然关节软骨损伤严重,但由于取出了游离体、修整了活动的软骨边缘,关节疼痛改善较明显,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但是本组随访时间尚较短,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距下关节镜外侧入路首先由 Parisien 等[13]和Frey 等[14]报道。通过外侧入路,关节镜容易进入跗骨窦区域。而跗骨窦区域通常有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彻底清除这些瘢痕组织,可以有效缓解跗骨窦区域相关症状。除发生严重损伤外,距跟骨间韧带通常不会断裂,但是会被瘢痕组织包绕,因此跗骨窦区域清理时应注意保护距跟骨间韧带[15-16]。跗骨窦区域清理后,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即可清晰显露。研究表明,清除破损的关节软骨,尤其是游离软骨碎片,修整不平整关节面,同时清理外侧沟内增生的瘢痕组织,适当松解外侧和后侧关节囊,可以改善距下关节活动度[17]。但应注意,如关节面破损较严重,需适当降低关节松解程度,以免加重活动后疼痛。本组仅纳入步行疼痛存在缓解期的患者,我们认为这部分患者步行疼痛程度时轻时重,说明疼痛可能部分来源于关节内游离体或增生瘢痕组织,此时建议行关节镜下探查。本组通过关节镜下清理关节内游离骨块、软骨碎片以及增生瘢痕组织,取得了满意疗效,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如患者步行疼痛持续不缓解,说明疼痛可能主要由关节面破损、软骨下骨裸露造成,此时建议行关节融合。
但关节镜下清理距下关节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外侧入路不能良好显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内侧部分和内侧沟,尤其是距下关节粘连严重时;此时应通过关节松解逐步打开关节间隙。其次,外侧入路难以探查距下关节的前、中关节面。最后也有学者报道距下关节内侧入路存在神经、血管损伤风险[18]。
综上述,通过关节镜下清理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以改善关节功能,延迟关节融合。但本组病例较少,仅进行了术前及术后比较,且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